刚才,刘怀副会长代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就施工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任务以及高峰论坛的定位等,进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点评,也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寄于了殷切的希望。下面,我代表中施企协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就我会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路、做法,以及当前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和问题,谈几点看法和意见,供各位代表参考!
作为工程建设行业的社团组织,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在整个行业对信息化比较陌生,还处在启蒙阶段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和致力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工作。在经过大量深入调研、研究和策划的基础上,于2005年以举办“首届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为起点,正式启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工作。多年来,协会准确把握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为主线,采取了调查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建立案例库和专家库等形式多样的措施,积极探索符合施工企业特点的信息化建设推动思路和方法,大力宣传、推广信息化建设理念、经验和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完善和创新,对于加快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发现、培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有益的参考,我会深入开展了信息化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行业首份《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重新核定后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研;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课题“施工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课题主要成果——“战略导向的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并在企业里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协会还参与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建筑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的编制工作。协会杂志社公开出版了7册《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增刊》,为施工企业推荐了一批信息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
第二、努力搭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交流平台。2005年以来,我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现场观摩、网站、杂志等手段,努力搭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宣传信息化建设理念、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到目前为止,共举办“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峰论坛”8届;信息化高层研讨会13场;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观摩会7场;在《施工企业管理》杂志、工程建设网上开辟了信息化建设专栏,刊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文章近800篇;为施工企业之间交流牵线搭桥、组织学习观摩40多次,其中,“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峰论坛”自创办以来,立足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关注企业需求,发现、培育、宣传典型案例,注重交流研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论坛已成为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
第三、建立了行业首个“企业信息化案例库”。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发现典型案例,并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分析、梳理、点评,形成了行业首个“信息化案例库”,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案例200多个,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四、建立了“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专家库”。通过八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在广泛征求施工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拥有近200名来自研究机构、院校、企业、机关、协会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库”。这些专家为推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但为协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建言献策,还深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线,先后为30多家企业提供了信息化建设的咨询和指导,专家队伍已成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五、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为了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调动一切有效力量,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曹玉书会长的亲自关心下,报发改委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在政策引导和管理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经过全行业的不懈努力,近几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07年3月13日原建设部制定颁布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建市【2007】72号,以下简称《标准》),首次对核定特级企业资质,在信息化建设水平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加快推动行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起到了主导作用。对照《标准》的要求,以264家特级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艰苦、深入并卓有成效地探索与实践。
总体而言,当前施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认识在不断提高,在组织机构设置、软硬件设施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创造了一批信息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企业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和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但离我国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严重制约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在认识上,企业对信息化的本质还存在较大的误区。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管理理念、流程、方法固化在管理实践中的过程。通过对前一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和总结,特别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的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本质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偏差,这直接影响到了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动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这样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动结果可能是“投入越多,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最后成了“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
我们常见的几种误区,比如“技术至上”的问题,认为信息化就是上先进的IT技术,以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高低、系统覆盖面的大小作为信息化成功与否的依据;又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面子工程”,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为资质而信息化;又如“花钱了事”,认为信息化就是多花点钱,买个全面、先进的系统;再如“终极主义”,将信息化手段视为一种可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型武器,认为只要信息化了,企业各种管理问题就可得到圆满解决等等。这些误区的存在,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最大风险。
二是在思路上,推动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面临重重困难。对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开展信息建设工作的动力。目前,企业在在对信息化效益的理解和评估上,面临重重困惑。比如,多办事少花钱是传统的评价业绩标准,但信息化建设往往是投入大,风险大;因此,有的企业提到信息化建设工作就会联想到企业的业务重组,管理流程的改变等革命性的变革,这使得一般企业感到可望不可及;但一旦选择实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又难以走出“前期热情高涨,中期骑虎难下,后期不了了之”的怪圈,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匹配,花了钱却未办成事。
三是在实施上,缺乏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实施程序和方法。目前,行业内还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实施程序和方法。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偏低,投入结构也不够合理,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维护、轻咨询等问题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重视不够,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的科学评估和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通盘考虑,“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存在对梳理管理流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不高,在不经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企业管理模式、核心业务定位的情况下,盲目的上信息化管理系统,或搞“边设计、边实施、边修改”的“三边工程”,造成信息系统与管理“两层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四是在环境上,信息化建设市场亟需规范。信息化建设市场已初步形成,但市场主体建设不完善,存在产品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评测体系缺乏、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这严重的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要从转变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去认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准便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变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工程建设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建设投资高位运行的带动下,工程建设行业无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建设规模,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企业整体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近两年来,在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三驾马车受到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慢车道。根据6月份的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增速为7.8%,创13个季度新低;其中,二季度GDP增长7.6%,三年来首次跌破8%;CPI上涨3.3%,比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下行的长期化已成定局。我国体制性投资过剩、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债务过高、金融体制和民间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内需不足等经济矛盾愈加突出。由此工程建设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高能耗低利润、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经营结构同质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将严重束缚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施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经营结构已迫在眉睫。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已以科技为支撑,改革为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就施工企业而言,转变经发展方式首先转变经济结构,而转变经济结构的前提是转变经营结构,同时转变经营模式和手段。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单纯依靠资源消耗,依靠人员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节能环保、绿色施工上来。重新审视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提高经营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做强建筑业内优势领域,向建筑新型服务领域拓展;探讨进入新型环保材料和高科技含量产业的可行性;加大科技投入,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这种转变和探索,必然会面临观念、认识、习惯上的挑战,必然会带来企业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的变化。信息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这些变化的重要支撑。目前行业内造价、CAD等各类工具软件的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科技创新对生产力推动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科技的支撑作用。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转变观念,转变模式,提升管理,促进创新等更深的层面下功夫,来实现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随着企业承揽项目数量、规模、难度的加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只有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才能改变目前项目管理中“因人而异”的弊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再比如目前行业大力推行的工程总承包经营方式,也必须借助信息化,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全过程总承包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增强企业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因此,信息化是促进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要将推动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科学性的理解和认识。
二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是一次对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改造,重新打造企业管理体系和流程,从而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信息化是一场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变革。我们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信息化,提高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关于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和衡量,往往很难直接量化。因为它主要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改变员工管理习惯,落实先进管理思想等过程,内化于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中。这种通过提升管理水平,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们称之为间接效益。而且,这种间接效益的体现往往是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已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等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阶段性地看待信息化建设问题。要强化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列入企业日常工作,长抓不懈。
三要客观认识企业资质就位信息化考评结束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水平,继续理性、扎实、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264家特级资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都满足了资质就位的标准和要求,顺利通过了相关主管部门的考评。总体而言,特级资质企业在通过信息化考评后,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四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放弃。信息化基本上是“一次投入”,考评结束了,信息化建设就终止了;第二种是推倒重来。信息系统与管理实际相脱节,导致在实际中根本无法使用,考评结束后,只能另起炉灶,重新来过;第三种是持续改进。在完成考评后,企业更多地回归从管理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地改进;第四种是深化应用。考评结束后,企业在继续沿着管理驱动的思路和做法,深化应用,扩大战果。根据我们调研和统计的情况来看,前两种类型的特级企业比例约占80%,达到深化应用型的企业不足10%。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系统的运用上,还停留在OA办公系统的使用层面,各系统模块真正在管理中用起来的企业比例还不足20%。
从整个行业来看,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二次观望、谋定而动、谨慎出击的局面。一方面,在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表现出较强的实施意愿。另一方面,面对前一阶段一批企业信息化中遇到的困难和实践结果,不少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难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成功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信息化规律的全面、深入的理解,更加注重科学的实施方法和程序的运用,在认识和行动上趋于理性。
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其特点是“只有开工,没有竣工”,不可能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信息化应“融合”现实,与管理变革、管理实际相结合,但也绝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信息化项目实施要着眼实际,因时、因条件、因能力和需要综合考虑,量力而行。信息化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次性投入工程。对此,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有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和投入准备。
前一阶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比如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欲速则不达,“宁愿慢不要烂”的原则;要坚持“想大做小”的原则。“想大”即是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做小”即是从小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从最迫切的业务入手的原则。首先要把最紧要的业务管起来,待积累一定经验后逐渐扩展,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等等,这些原则都值得我们很好的体会和借鉴。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将在现有的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企业、服务行业” 为宗旨,致力于把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加快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形式更多样、方法更灵活、更注重实效的工作模式,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协会搭台、企业唱戏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体系。
一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工作主线。这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协会开展信息化建设各项推动工作的集中指向。总结这些年来,我们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可,根本在于坚持了这条工作主线。在今后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无论是内容设置,还是形式创新,都要继续以这条工作主线作为衡量约束标准,充分发挥其对工作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使得我们的信息化工作,能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能真正体现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要紧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服务内容与方式。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企业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会将进一步梳理企业需求,分清类型和层次,采取定位更清楚、针对性更强、实际效果更明显的服务内容与形式。比如在会议活动的服务形式中,对高峰论坛、区域研讨会、现场观摩会进行不同的定位划分,赋予不同的功能实现,针对不同的信息化工作人群,设置相应的会议内容和形式,使得服务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
三是要继续加强信息化调查研究工作,总结先进经验和推广优秀成果,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导向作用。我会将继续通过参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宣贯,承接专项课题研究、深入企业调研、撰写分析报告等多种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总结先进经验,推广优秀成果,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导向作用。比如在2009年完成的行业首次信息化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地启动第二轮全行业的信息化现状调研,并形成分析调研报告;再比如整合专家资源,针对当前信息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开展信息化建设实践大讲堂活动,并制成光盘版,加大传播范围,更好的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是要进一步深挖行业典型案例,并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发挥典型案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推动信息化工作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通过充实案例库、现场观摩、宣传报道等方式,树立标杆,大力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是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在人力资源、专家团队、服务载体建设等方面上不断创新。去年,中施企协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已形成基本的组织框架。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平台优势,整合更多资源,调动更多力量,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形成新的突破。比如进一步整合运用好专家资源,加强专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咨询和指导力度,辅助企业做好信息化规划、管理流程梳理等工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工程建设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希望我们的企业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在推进企业管理变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