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供求关系相互作用,国际油价稳中趋降。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从1月份的每桶52.4美元下滑12%至7月份的46.2美元,相对于5年前的109.5美元油价峰值降了一大半,回归至12年前的水平。当前,全球能源市场正处于转型期,需求模式和供应结构正在改变,能源贸易重心转移,“天然气人民币”呼之欲出,国际能源格局面临再平衡。 其一是“供给西进”和“需求东移”的全球能源新版图开始浮出水面。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影响,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疲弱。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为9760万桶/日,比去年增加130万桶/日,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和中东,分别为35万桶/日、35万桶/日、30万桶/日和10万桶/日,而欧洲、日本、拉美等地石油需求则出现下滑。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加速东移,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能源市场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及宏观经济改善,石油需求保持增长;二是发达国家已逐步走出依靠增加能源消耗换取各项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新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所覆盖,能源消费增势已显著趋缓。
从供给端看,随着技术进步,开采成本的显著降低,页岩油气、油砂、重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大量投放市场,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美洲产地不断发力,能源供给市场正在向西推进。美国页岩油已进入一个新的产量增长阶段,其成本已从80美元/桶左右下降至50美元/桶左右,在优质区块,成本甚至低于30美元/桶。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美国的原油日产量有望在明年达到1000万桶,打破该国1970年创下的纪录。业内专家估计,美国很有可能在2020年以后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源独立”。
其二是“欧佩克盛宴”与“页岩油幽灵”间的博弈升级。在当前需求相对稳定、短期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供给成为国际油价的决定性力量。欧佩克国家与俄罗斯等国为应对国际低油价危机,共同达成限产协议,企图刺激国际油价的回升。但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复苏使该协议效果大打折扣。
就石油资源禀赋而言,美国“页岩油幽灵”与“欧佩克盛宴”间的博弈是不对等的竞争。
美国的竞争力不是自然资源,拼的是技术创新和低融资成本,而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的优势在于其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禀赋。当然,欧佩克存在短板,其限产协议往往执行不到位。历史经验表明,欧佩克减产履约率为六成,一些成员国并不遵守配额。而且还有例外情况,如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不在此次限产之列,两国的增产打算就抵掉了一半的减产幅度。而美元的升值将助长欧佩克的减产违约。美元币值过去两年时间升值超过20%,处于近10年来的高点。美联储加息使美元更加强势,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对许多国家而言变得昂贵,让一些欧佩克国家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违背减产承诺。
其三是全球天然气市场寻求新的计价货币,“天然气人民币”呼之欲出。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由于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其消费增长速度快于石油和煤炭,在全球能源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预计,在未来20年,天然气将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在全球天然气需求市场中的比重将会从目前的32%上升至50%。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天然气的消费量将从目前的3.63万亿立方米增加至4万亿立方米。其中90%的新增消费来自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占四成。
同时,天然气作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其交易结算在世界贸易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中国已经站在全球天然气消费和进口舞台的显著位置。业内专家呼吁,到了构架“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时候了。与“石油美元”相对应,“天然气人民币”旨在通过人民币作为天然气计价和结算货币,在天然气贸易及相关投资市场中进行广泛运用,建立起在全球天然气市场实行以人民币计价与结算的运营体系。
推出“天然气人民币”,是提升亚洲国家天然气定价话语权的需要。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作为主要的油气进口地区,存在严重的定价话语权缺失问题。统计显示,2013年,东北亚地区遵循的天然气贸易基准价格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6.17美元,约等于德国、英国天然气进口价格的1.5倍,相当于美国亨利天然气中心价格的6倍。“亚洲溢价”现象严重损害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利益。在上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以与沙特签订石油交易协议为起点,逐渐确立“石油美元”体制,锁定了欧美主要石油消费国的利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当前不公平的定价机制呼唤建立“天然气人民币”体制,维护亚洲天然气进口国的权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惠喜)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