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更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本文将从信息化发展目标分析、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前沿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文化等方面阐述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分析
随着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步伐加快,呈现出良好变化的势头。信息化观念由组建网络向重视管理信息化的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的转变;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逐步实现工程项目各类信息的集成,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在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方面,需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注重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的挖掘,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集成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理念向现代化发展。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以及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工程建设行业面临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必须进行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改革。在政策与目标的驱使下,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思想也在不断呈现现代化特点。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观念也在逐步走向现代化,管理观念的现代化必将为工程建设行业工程建设带来管理的创新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可用于工程建设行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包括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管理有机结合、注重需求管理、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PDCA持续改善、精益化管理、追求‘零’目标、目标或结构层层分解、项目管理、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等管理理念,除此以外,还应注重企业管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益生产、客户关系管理、大规模定制、商业智能、绩效管理等管理思想。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加这些新思想、新方法,以适应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变革和发展要求。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向“四化”发展。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做事的方法。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不断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促成企业信息系统(如ERP)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从工程建设行业总体发展状态来看,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平台向标准化发展、业务流程向自动化发展、应用系统向集成化发展、系统应用向网络化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四化”发展图
开发平台向标准化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那种封闭的专用系统已经走向消亡。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支持标准网络通信协议、支持标准的数据库访问、支持XML的异构系统互联;实现应用系统独立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开放性、集成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这些已成为企业信息系统必须遵守的标准。在标准的开发平台基础之上,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建立以数据管控为核心,以架构为基础,强健敏捷、融合贯通的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治理规范化,主要包括实现稳健、灵活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实现高效、集成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实现全业务的数据管控以及健全权责清晰的数据管理团队。
业务流程向自动化发展。传统MIS是一个面向功能的事务处理系统,它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处理功能,但是每个业务处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其他部门、其他人、其他事务有关,这就构成了一个业务流程。传统MIS对这个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一些业务流程被写死在程序里,非此即彼,必须按其执行,否则就要修改程序。许多流程是由人工离线完成的。工作流管理技术是解决业务过程集成的重要手段,它与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将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和过程的自动化,使企业领导与业务系统真正集成,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构。因此,工作流管理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业务应用向集成化发展。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设新业务应用、巩固深化已建和在建的业务应用,推进实用化水平的提高;加强各业务条线之间横向、及总部与项目部纵向的应用集成和流程集成,支撑业务的全面融合,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业务应用。以提升各项业务的关键业务能力为引领,深化应用和完善已建和在建业务应用,推进建设新业务应用,提高业务应用的实用化水平,同时加强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实现工程建设行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二是业务应用集成。以成本、合同全过程管理,物资、设备全寿命管理,质量、安全全方位管理等主线开展多业务集成建设,提升多业务应用的横向集成水平,推动核心业务流程和核心资源的有机融合。
业务应用集成化的工程建设行业应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加强项目部业务系统深化应用,增强上下级单位的纵向业务协同能力,解决不同业务间的数据集成问题,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业务应用融合。
系统应用向网络化发展。现在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的时代,互联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经营管理模式、生活方式和做事的方法。企业对互联网络的依赖将像今天企业对电力和电话的依赖一样重要。离开互联网络的应用就谈不上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益生产、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只有采用基于互联网络的系统才能方便地实现集团公司管控、异地管理、移动办公,实现电子商务。
在网络化发展阶段,工程建设行业根据业务发展,急需完成业务的应用融合,将新业务应用、已建和在建的业务应用,实现网络化结合互动,推进业务实用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工程建设行业,借助网络化的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基层单位业务系统深化应用,增强与总部的纵向业务协同能力,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集成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向知识管理发展。一是企业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阶段划分。从数据管理到信息管理,再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这是一个持续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过程,至今该过程还在发展中,可以说是不会终止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是从低到高,逐阶段地往前演变推进的,其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发展阶段划分
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的认识,人们往往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它是高级阶段逐一取代低级阶段的过程。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三者的关系看,并不是简单地由后续阶段顺序取代前行阶段的过程,而是逐步累积发展的过程。具体说明如下。首先,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后一个阶段包括了前一个阶段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最后,各个阶段可同时并行存在,但其相对重要的地位逐一转让给后一个阶段。
应当看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内容,如图3所示,它们各有其重要性,并互有联系,为后续发展的管理阶段服务,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它们各自的比重在发生变化,后续发展管理阶段的重要性相对地在提高。
图3 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关系图
工程建设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比较好的企业基本建成了覆盖全企业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知识管理就是为公司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而需要重点建设的内容之一。
二是知识管理内容。知识管理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应用、运营、创新等。其中,要点是解决知识悖论、经营知识资产、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转换、引导知识创新。
解决知识悖论。创新研究会产生知识,这种创造知识的成本往往很高,而共享知识的成本往往很低。为激励知识生产者的创新研究,需保护其知识产权以促进知识供给,但为发挥知识的社会效用又需扩大知识传播实现知识共享,这是一个悖论。对知识产权保护过度,会造成对知识的垄断;片面强调知识共享却会导致侵权、盗版等行为。在两难选择中,应寻找合适的均衡点,妥善处理好保护知识产权与实现知识共享的矛盾。
经营知识资产。知识可转化为专利、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它往往比有形资产更有价值,并同其他资产一样需要通过经营来增值。知识还可构成智力资本,它在工程建设行业发展中比物质资本或货币资本还有意义,也需要通过运作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对拥有者来说没有竞争性,对使用者来说没有排他性,它的作用伴随着交流和共享程序的提高而提高。在工程建设行业知识管理中,必须促进员工个人知识、职能部分知识以及整个组织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为实现知识共享,需建立信息关系、改进激励机制、培植企业文化,并把工程建设行业变成学习型组织。
知识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各种分类。奥地利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按知识能否通过编码进行传递这个标准,把知识分为编码型的显性知识和意会型的隐性知识。在这种认知下,知识管理可被视为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如图4所示。
图4 知识管理的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将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率的模式,信息获取者即使不使用语言的沟通也能从信息携带者那里获得隐性知识,这一学习阶段可以掌握创新和技术的核心。
第二阶段: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等转化为可以用语言表达和描述的内容。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阶段。
第三阶段: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一阶段是知识共享的过程。
第四阶段: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阶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离不开技术,特别是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及其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但主要依靠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尤其是人才;知识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要为公司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为公司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服务。
工程建设行业“五条发展主线”将实现“五化”目的。本文提出工程建设管理的“五条发展主线”将实现“五化”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业务应用将实现融合化。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设新系统、巩固深化已建和在建的业务系统,推进实用化水平的提高;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业务条线之间横向、及总部与项目部等基层单位纵向的应用集成和流程集成,支撑工程建设管理业务的全面融合,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以提升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业务能力为引领,深化应用和完善已建和在建业务系统,推进建设新业务系统,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业务系统的实用化水平,同时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实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全面支撑工程建设的业务应用体系。
二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以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技经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主线开展多业务集成建设,提升多业务应用的横向集成水平,推动核心业务流程和核心资源的有机融合,加强项目部等基层单位业务系统深化应用,增强与本部的纵向业务协同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支撑工程建设的全方位的业务应用融合。
分析决策将实现智能化。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将建设覆盖全企业各业务的智能决策体系,提高公司业务条线的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撑能力,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增强战略辅助决策应用,提高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决策支持方面的决策分析能力。
二是增强计划业务辅助决策应用,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方面计划业务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是增强工程项目管理辅助决策应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是增强工程建设过程的辅助决策应用,实现缺陷定级和消缺方案模拟、事故预想及外损预警等高级辅助决策分析应用。
五是增强工程物资决策分析应用,完善物资计划、物资与服务采购合同、库存、质量、销售等分析模型,实现供应链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决策支持,提升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
数据治理将实现规范化。工程建设管理将建设以数据管控为核心,架构为基础,强健敏捷、融合贯通的数据中心,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实现稳健、灵活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管理核心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真实、准确掌握业务运营状况。
二是实现高效、集成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管理80%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融合,实现内容管理与流程的融合。
三是实现工程建设管理业务的数据管控。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业务条线数据质量,建立健全数据管控策略、流程和标准。
四是健全权责清晰的数据管理团队。健全权责清晰的数据管理团队,保障工程建设管理数据管控的长效工作机制。
信息管理将实现精益化。建设统一融合、集约精益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建立信息化价值衡量体系。衡量信息化对工程建设业务产生的收益,更加有效的优化信息化资源。
二是建立信息化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地识别潜在风险,降低信息化问题对日常经营构成的威胁,保障信息化流程体系的有效执行。
三是深化公司架构管理。推进公司信息架构设计成果的落实,实现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的有效管控。
四是增强对分子公司、项目部的信息化调控。遵循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对分公司、项目部采取立足整体,兼顾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服务延伸至子公司,遵循统一着眼业务需求,立足信息共享,与子公司联动,打造通畅的信息共享渠道,同时将子公司信息化建设融入公司统一的规划、建设中来。
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工程项目的低成本、高效率、短工期、高质量等目标提供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和使用等功能的现代计算机应用系统。目前,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在不断发展当中。
信息系统应用的广度从局部向全局发展。一是工程建设行业信息系统从传统MIS向ERP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工程建设行业推广实施MIS(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传统的MIS是根据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它基本上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结构相符合,各部门将其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录入计算机的数据库,通过一定处理,供各类人员查询和统计。把一些手工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MIS只能起到比较单纯的数据收集、统计和报表打印的作用,在实现生产过程和管理运行中数据的采集、存储等功能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传统的MIS多处于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对于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包括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经管理等涉及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多种独立系统,形成了“信息孤岛”,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这些相对独立的系统,难以为领导的决策和数据挖掘提供服务。
其次,缺乏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不能实现业务整体集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整体资源。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MIS在企业中的应用缺陷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相关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ERP,这一系统已经在工程建设行业得到部分应用。
二是工程建设行业将全面推广实施一体化信息平台。企业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实际上是将信息、业务、人等全局资源进行有机集成,通过集成,使得流程得以疏通,效率得以提高,内部的各项管理控制程序得以真正贯彻,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资源的全面管理及其信息的完全共享的集成化平台软件。一体化信息平台是先进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晶,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公司管理新需求的提出,电子商务时代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具有以下几个大的发展方向。
基础业务平台。为了实现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功能集成,应该使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业务基础平台,能够将具体业务功能与系统底层的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安全、权限、工作流等)分离,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功能集成。
组件化。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化技术,实现业务功能的“封装”,建成组件库和公司业务模型库,以业务基础平台为基础,保证系统应用时可针对公司特点灵活构建,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服务。
标准化。采用标准的接口技术、编码规范和数据指标体系等,保证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集成。
实现纵向和横向集成。一方面要实现平台系统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集成,另一方面,通过对异构系统集成机制的研究,实现一体化信息平台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横向集成,从而提升平台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的吞吐能力和系统的协同能力,提高系统与外界纵向协作系统、横向协作系统的协同工作和应用互动,实现灵活应用。
工程建设行业在“十一五”期间,优秀的大型施工企业构建了一体化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在公司信息化管理的广度方面从MIS到ERP,实现了从单项应用向全公司集成化应用平台的发展。
信息系统加工的深度从MIS向支持决策发展。近年来,工程建设行业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已经形成了大量准确、及时和完整的管理决策基础数据。然而管理决策中所面临的通常是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其中包括目标含糊不清,多目标相互冲突,方案的比较和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则或程序可循,所需的信息不全或比较模糊等,同时不同的决策者的行为风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类问题是传统MIS所不能解决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可为决策者提供多种方案,以解决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因此,在信息系统深度方面从向支持决策发展,DSS更能满足决策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MIS解决结构化问题,而DSS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
MIS是日常的信息处理,而DSS面向中、高层领导决策问题。
MIS追求问题求解过程最优化,而DSS追求切实可行的方案。
MIS强调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而DSS强调发挥人的经验、判断力、创造力,强调艺术性。
MIS是数据驱动的,而DSS是模型驱动和用户驱动的。
MIS强调全局整体的信息需求,而DSS强调决策者个人的需求。
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系统应用,随着数据的日益积累和业务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当中,在加工的深度方面,将更加广泛运用到模型库、知识库等专家系统的有关知识,向智能化的DSS(决策支持系统)发展,向综合决策支持转变,实施以决策分析为支撑,精益化管理为手段的业务管理模式,全面实现各项业务的智能化决策分析能力。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将向项目管理辅助决策、协同办公管理辅助决策等方向发展。
信息系统将向智能化和移动化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智能电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推动一个新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大潮,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表现为如下特征。
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将向智能化发展。RFID(射频识别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支付等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使信息采集更为方便,将这些信息有效整合,使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程度更高。在物流环节通过RFID、GPS等技术的使用,自动化的采集这些信息,使物料在各个环节更容易跟踪,实现对供应链整个环节物流的即时、动态监控,避免过去人工扫描信息的种种弊端(效率低、易出错、即时性差等)。
在集成化程度提高的同时,通过商业智能(BI)软件进一步辅助商务决策,提高其智能化程度。商业智能包括绩效管理、计划、报告、查询、分析、在线分析处理、运营系统集成、预测分析等,其目的是要管理数据、理解数据和基于数据决策。Gartner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BI市场正在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市场价值将高达810亿美元,2020年将增长至1360亿美元。Gartner认为,BI市场已经进入爆发期。
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将向移动化发展。在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的完美结合,实现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对诸多业务的移动管理,正成为一个显著趋势。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结合,使管理者突破过去办公场所、上网条件等限制,让管理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在工程建设行业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中,移动信息化在流程审批、报表查询、采购支持、商业智能、库存查阅等领域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工程建设管理前沿信息技术应用趋势分析
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创新与信息系统的应用密不可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面针对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过程中将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阐述。
智能代理(Agent)技术的应用。Agent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概念,国内学者一般将其译为智能代理或智能体。目前对于Agent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Agent是处于一定环境下包装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具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它能对外部事件做出响应,能够单独或在人的少许指导下进行推理决策,是一个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主体。Agent技术吸收并集成了多种计算机技术,包括对象与封装、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分布式处理等学科的知识。Agent的结构描述了组成Agent基本模块,模块之间如何交互信息,Agent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影响它的行为和内部状态,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块用软件或硬件的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真正的智能。
Agent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成果,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是具有智能性并可进行高级、复杂自动处理的代理软件。智能代理软件具有如下特点。
智能性。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推理能力,能揣测用户的意图,并能处理复杂的高难度的任务,对用户的需求能分析地接收,自动拒绝一些不合理或可能给用户带来危害的要求,而且具有从经验中不断学习的能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处理问题能力。
代理性。在功能上是用户的某种代理,它可以代替用户完成一些任务,并将结果主动反馈给用户。
移动性。可以在网络上漫游到任何目标主机,并在目标主机上进行信息处理操作,最后将结果集中返回到起点,而且能随计算机用户的移动而移动。
主动性。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主动向用户报告并提供服务。
协作性。能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其他智能体进行信息交流,并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计算范型从以算法为中心转移到以交互为中心。Agent是一类粒度大、智能度高、具有一定自主的理性行为的实体,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就是由这样一组彼此间存在着协调、协作或竞争关系的Agent组成的系统。MAS系统将各种不同功能的Agent模块通过通信与协作结合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任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MAS系统试图用Agent来模拟人的理性行为,通过描述Agent之间理性交互而不是事先给定的算法来刻画一个系统。智能Agent是一种技术,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方法论,它为大规模、分布式和具有适应性的复杂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比如智能机器人、电子商务、分布式信息获取、过程控制、智能人机交互、个人助理等等。MAS系统具有很强的伸缩性,而且允许遗留系统之间实现互联和互操作,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资源。
基于Agent的系统具有很多优点,每一个功能或任务都可分装为一个独立的Agent,系统高度模块化的Agent之间是一种松散组合,其通信通过传递消息而不是调用程序(本地或远程)。同时,由于采用目录服务机制,通过添加新的Agent,系统很容易增加新功能,且这些功能可被其它Agent所用。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分布式结构的控制与自动化系统(如电力系统过程控制等),特别适合采用多Agent的系统体系结构。较传统控制系统,这种基于Agent的系统可使系统每个成员具有更大自治性。Agent系统是设计和实现复杂软件系统的一种新途径,由于其适用条件与电力系统的特征几乎一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Agent技术已经在工程建设行业的部分领域得到应用,如故障诊断、数据整理等,随着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必将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自动提醒或自动报警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向多媒体的用户界面发展,使其软件的界面美观、操作使用具有人性化,同时,大量提供自动提醒功能,通过自动提醒功能辅助操作人员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
自动提醒能准确、及时地将预设的提醒事件自动显示出来。如网上收文提醒、网上批文提醒、合同生效提醒、合同到期提醒、车辆年审提醒、保险到期提醒等等。整个提醒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如图5所示。
图5 自动提醒流程
设置提醒。包括设置提醒主题、提醒提前天数,“自动提醒”话框框设置等。
输入提醒事件。可以在“目常提醒”窗口集中输入,也可以在增加记录时顺便设置自动提醒。例如,起草合同的同时,即可设置是否提醒、提前多少天提醒等提醒内容。
显示提醒结果。往往采用弹出“自动提醒”对话框的方式。提醒窗口的弹出,可以在开机后自动弹出,也可以在启动相应子系统后弹出。根据提醒重要程度和提醒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前者,也可以选择后者,甚至两种方式均提醒。目前信息系统更多与手机、电话等终端系统相联系,特别重要的事情需要及时处理,可以采用手机提醒或驱动电话声音提醒等方式,可以做到及时掌握、迅速决策。
从发展的趋势看,自动提醒的驱动因素更多来自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内部,例如,自动统计的数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触发自动提醒;自动化识别或监测系统,获取了超过临界值的数据后实施自动报警功能。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云计算是一个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其利用高速互联网的传输能力,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移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集群中。这些计算机都是很普通的工业标准服务器,由一个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管理着,数据中心按客户的需要分配计算资源,达到与超级计算机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弥补小公司规模不足的成本劣势,从而与大公司同台竞技。自2006年由Google提出云计算至今,云计算已经开始慢慢的融入到企业的运作中。现在一些公司开始部署云存储SVN服务器,实现云计算、云备份功能,主要作用其实就是存储一些工作中重要文档,可以实时更新,防止工作中文档的流失,以及员工离职以后,能够承接到该项目的主要文档。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移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广,云计算和移动信息化的结合,使管理者突破过去办公场所、上网条件等限制,让管理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可以预见,将来足够长的一段时间里,云计算技术将会成为绝对的主流,企业的信息化将会成为一个比拼云计算技术运用的进程。云计算将会掀起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将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应用和商业模式带来重要变革,同时,还将彻底改变计算机、互联网、电信和传媒的现有格局。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运用云计算技术能有效实现工程项目内部资源整合和集中化管理,实现工程信息资源的集中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基础。
物联网和移动作业技术的应用。一是物联网技术。近年来,IBM提出了打造“智慧地球”的构想,美国的克林顿总统推出了“物联网”,中国原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计划,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技术在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很大成效。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蓬勃发展,国家战略及政策不断出台,如财政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且物联网技术已在各行业取得广泛应用,如交通部智能交通、车联网、中石油数字油田等。
在工程建设方面,该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人员、机具、环境的监测,降低安全风险,以及在巡检、抢修工单、物资管理上的移动现场作业等。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支持技术,如RFID、无线传感网络技术、MEMS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信息采集更为方便,将这些信息有效整合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中,使工程建设信息化的集成化程度、自动化程度更高。
二是移动作业技术。移动作业将掌上电脑与自动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完成移动中的设备定位和数据采集。近年来,企业开始逐步采用红外技术、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等手段将后台企业信息发布到掌上电脑,与现场工作人员实施协同工作。在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移动作业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日常业务中,存在大量户外作业工程,如现场安全监控、质量监管、物资到货验收、物资仓储管理、远动现场操作、巡检、检修维护等,通过运用移动作业技术,有助于提升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在户外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
GIS等其他技术的应用。一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图形化显示、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技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平台、地理信息数据、使用人员和使用规则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自1960年以来计算机辅助绘制地图起步以来,GIS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在商业制图、政府土地规划、能源矿产、公路规划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且被列入我国的“21世纪议程”作为国家重点战略。
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位置和地理地形信息,帮助实现快速查询检索、统计量算、空间分析、输出绘图等功能。建立完善的GIS系统,有助于提升工程建设信息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实现可视化管理。数据是整个GIS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多为展现,帮助工程建设行业直观的掌握工程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战略规划。
二是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作为操作平台,逐步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信息系统离不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输入/输出设备(亦称访问设备)逐步向智能设备或多媒体设备发展;用户接口从目前常用的图形用户接口(GUI)部分地向多媒体用户接口(MUI)或多用户空间(MUD)发展;工程建设信息系统所拥有的信息量将大量增加,信息的表达采用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多种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为主要特征的非结构化信息的大量出现,并将逐步开始应用;电话、电视、传真、电影、摄像、照相等从模拟信号媒体已经过度到数字信号媒体,真正实现以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管理;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电话网、通讯网的三网合一,在信息系统中,将通过多功能的网络传输系统方便地传输多媒体信息。
三是3D技术。3D技术泛指基于电脑/互联网的数字化的三维立体技术3D演示系统。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基建工程建设中,可用于辅助设计、操作演练、现场施工优化以及对工作人员的仿真培训等。
四是商业智能技术。商业智能技术包括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用于统计和分析工程建设行业生产经营数据,反映现实状态,揭示事务规律,预测业务趋势。商业智能技术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企业战略、经营、生产作业从传统的事务型应用走向分析型应用,在企业绩效管理、风险定量分析、供应商评估、客户关系管理、设备状态监控、运行计划优化等诸多领域起着创新性作用。
五是智能检索技术。检索者输入任一关键词均可实现该关键词所对应的主题词或分类号的检索,检索者不需要知晓该关键词所对应的主题词和分类号的具体词名和类号。例如,在工程建设行业ERP信息系统的综合查询子系统中,就已经使用了关键词检索的方式,用户输入诸如“合同”关键词,与合同有关的信息全部检索出来。
将智能检索技术搜索引擎与智能代理技术结合起来是建立新的检索模式的必然趋势,为开发新一代功能更强大的网上信息搜索系统提供广阔的天地。智能代理主要集成客户端特殊的环境,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甄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好的规则,自动、独立地代理用户查找其感兴趣的信息。
六是电子签章技术。电子签章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数字化签章确认技术,能够通过秘钥、可视化等机制保证签章真实、完整及不可否认性。目前国内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章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且已在政府电子公文交换、政府网上行政审批、煤矿企业内公文管理等诸多领域实现了应用。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线上审批等流程、电子合同签订、招投标、电子文档归档等的无纸化办公。
七是无线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采用无线多址信道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GPRS、3G、Wi-Fi、Wimax等技术。目前,无线网络技术已在移动终端APP、企业局域网、临床移动办公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工程建设方面,该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施工现场作业、突发事件现场、输电线路巡检等各种电力生产现场的视音频信息向管理部门的远程传输。
八是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定时功能,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信息。目前,GPS已经应用于安全监督、物流、测绘等诸多领域。在工程建设方面,该技术可应用于地埋光缆定位、杆塔定位、大型物资运输定位等。
九是高清监控技术。高清监控技术是一种通过网络传输高清视频的远程监控技术,具有高分辨率、色彩逼真、视角宽广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安全防护、运营监测等领域。在工程建设方面,该技术可应用于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对工地监管,并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查看实时画面。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目前该技术已在建筑行业的协同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应用,并已开发出了适用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多套BIM软件。BIM技术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基建项目管理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具体如下。
BIM在基建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实施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三维展示、形象直观。通过三维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
二是快速算量,精度提升。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6D关联数据库,可以自动、准确和快速计算工程实物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
三是精确计划,减少浪费。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多算对比,有效管控。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五是虚拟施工,有效协同。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业主方借助BIM可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可以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
六是碰撞检查,减少返工。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七是冲突调用,决策支持。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
BIM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应用BIM技术,是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需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一是传统方式难以核算实际成本。一是数据量大,每一个施工阶段都牵涉大量材料、机械、工种、消耗和各种财务费用,每一种人、材、机和资金消耗都统计清楚,数据量十分巨大;二是牵涉部门和岗位众多,实际成本核算,需要预算、材料、仓库、施工、财务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分析汇总提供数据,才能汇总出完整的某时点实际成本,往往某个或某几个部门不能实行,整个工程成本汇总就难以做出;三是对应分解困难,一种材料、人工、机械甚至一笔款项往往用于多个成本项目,拆分分解对应好专业要求相当高,难度非常高;四是消耗量和资金支付情况复杂:材料方面,有的进了库未付款,有的先预付款未进货,用了未出库,出了库未用掉的;人工方面,有的先干未付,预付未干,干了未确定工价;机械周转材料租赁也有类似情况;专业分包,有的项目甚至未签约先干,事后再谈判确定费用;情况如此复杂,成本项目和数据归集在没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支撑情况下,不漏项做好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工序)的对应很困难。
二是BIM技术在处理实际成本核算中的巨大潜力。基于BIM建立的工程5D(3D实体、时间、WBS)关系数据库,可以建立与成本相关数据的时间、空间、工序维度关系,数据粒度处理能力达到了构件级,使实际成本数据高效处理分析有了可能,并有着巨大的潜力。
首先是创建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数据库。建立成本的5D(3D实体、时间、工序)关系数据库,让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5D关系数据库,成本汇总、统计、拆分对应瞬间可得。以各WBS单位工程量人材机单价为主要数据进入实际成本BIM中。未有合同确定单价的项目,按预算价先进入。有实际成本数据后,及时按实际数据替换掉。
其次是实际成本数据及时进入数据库。一开始实际成本BIM中成本数据以采取合同价和企业定额消耗量为依据。随着进度进展,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会有差异,要及时调整。每月对实际消耗进行盘点,调整实际成本数据。化整为零,动态维护实际成本BIM,大幅减少一次性工作量,并有利于保证数据准确性。材料实际成本,要以实际消耗为最终调整数据,而不能以财务付款为标准。仓库应每月盘点一次,将入库材料的消耗情况详细列出清单向成本经济师提交,成本经济师按时调整每个WBS材料实际消耗。人工费实际成本,与材料实际成本类同,按合同实际完成项目和签证工作量调整实际成本数据,一个劳务队可能对应多个WBS,要按合同和用工情况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WBS。机械周转材料实际成本:同材料实际成本,要注意各WBS分摊,有的可按措施费单独立项。管理费实际成本:由财务部门每月盘点,提供给成本经济师,调整预算成本为实际成本,实际成本不确定的项目仍按预算成本进入实际成本。做好基础数据工作后,借助BIM技术,各种成本分析报表瞬间可得。
最后是快速实行多维度(时间、空间、WBS)成本分析。建立实际成本BIM模型,周期性(月、季)按时调整维护好该模型,统计分析工作就很轻松,软件强大的统计分析能力可轻松满足我们各种成本分析需求。基于BIM的实际成本核算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极大优势。
快速:由于建立基于BIM的5D实际成本数据库,汇总分析能力大大加强,速度快,短周期成本分析不再困难,工作量小、效率高。
准确:因成本数据动态维护,准确性大为提高;消耗量方面仍会在误差存在,但已能满足分析需求;通过总量统计的方法,消除累积误差,成本数据随进度进展准确度越来越高;通过实际成本BIM模型,很容易检查出哪些项目还没有实际成本数据,监督各成本条线实时盘点,提供实际数据。
分析能力强:可以多维度(时间、空间、WBS)汇总分析更多种类、更多统计分析条件的成本报表。总部成本控制能力大为提升:将实际成本BIM模型通过互联网集中在企业总部服务器,总部成本部门、财务部门就可共享每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数据,数据粒度也可掌握到构件级;实行了总部与项目部的信息对称,总部成本管控能力大能加强。
BIM技术除了上述应用外,还可以在工程建设的模拟设计、模拟施工,帮助提前发现问题等方面应用。
社交网络服务(SNS)平台的应用。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目前流行的信息系统软件如ERP等,侧重对于“财和物”的资源管理,涉及的数据具有结构化的特征。现在工程建设行业中更多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如报表、账单、影像、发票、合同等。施工企业现在更多强调的是公司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其在业务操作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关注公司不同部门和不同组织的协同需求,增加信息分享的速度,提高公司的综合生产力。公司社交网络作为公司私密的社交平台,其信息流通实现了从“一点到多点”向“多点对多点”传播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瓶颈。可以为公司提供信息交互的竞争优势,使需要协作的员工更方便、有效的进行交流与分享,降低公司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预测,随着工程建设行业应用因特网比重的加大,社交网络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信息系统中引入社交服务,为传统的客户服务中心增加商业智能(BI)是客户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通过将客户服务中心与商业智能分析紧密的结合,提供客户行为分析等功能,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社交网络与工程建设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将实现公司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工程建设管理信息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过去的三个阶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形成、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活字印刷的发明,现在逐步进入第四个阶段,即电子信息文化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向电子信息文化发展。
电子信息文化改变了基建项目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电子信息文化冲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基建项目传统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际交流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电子信息文化改变了基建项目传统的工作方式。一是通过协同办公、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可以实现网上办公或移动办公。借助于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大屏幕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只要在手机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均可上网办公、处理事务。也就是说,办公地点不固定在办公室,而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这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是一种电子信息文化的渗透,这种改变使职工的工作方式更为方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工作时间十分灵活,实现了家庭办公、旅游办公、白天休息晚上办公等等。这种崭新的工作方式,传统的手工管理是无可比拟的。
二是网上会议、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将会得到普遍应用。对于工程建设行业来说,公司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等可以实现网上会议;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公司与供应商、分包商、上下游单位等企业实现基于电子商务的资金流、基于综合项目管理的信息流,彼此之间实现广泛的互动。
电子信息文化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一是人们通过Email、QQ、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更加方便,不用考虑对方是否休息、不用考虑对方是否远近、不用考虑对方是否在国外。
二是大屏幕的无线手机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将来会成为人际交流的另一主要方式。利用手机进行多媒体信息交流、利用手机查询信息、利用手机实现自动提醒等多种功能会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三是可视电话、可视聊天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现在可方便进入家庭。
四是网上点播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将逐步进入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康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电子信息文化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方式。使人们身居家庭,可漫游世界;使人们感觉生活在地球村,没有远近之分、没有白昼之分;使人们工作效率更加快捷、人际交流更加方便、生活质量更加提高。
传统的商务文化正在向电子商务甚至移动商务发展。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是指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进行的各种商务服务活动,是实现企业和企业之间(B2B)、企业和消费者之间(B2C)的网上交易,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主要分为面向其他企业和面向客户两个方面,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要求电子商务通过因特网提供在网上交易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
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限制。传统的商务活动一般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而电子商务可以24小时内营业,不用考虑时差问题,其活动空间可以随着因特网的延伸而延伸,完全在虚拟空间中运行。
二是电子商务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使买卖双方成本降低,表现在距离越远,网络上传递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的成本越低;无需中介,减少开支;卖方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介绍、宣传、节约了广告及印刷品的费用;实行“无纸贸易”,节省90%的文件处理费;买卖双方及时沟通信息,实现以销定产。
三是电子商务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商务模式。由于因特网将贸易中的商业报表标准化,使商业报表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将需求与销售、银行汇总、交货等过程无需人员干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使交易快捷方便。
四是电子商务是一种充分体现消费者主权的商务模式。由于信息反馈的方便与及时,消费者在因特网的支持下可直接参与生产与流通过程,其结果是生产的盲目性减少,生产者更容易把握市场走向,容易体现消费者主权、满足消费者需求。
五是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电子商务是一种双向信息交流,彼此可方便地收集、获取、传播信息。同时,电子商务是一种互动式的信息供求模式,加深了买卖双方的了解。另外,电子商务是一种多媒体的信息模式,电子商务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功能,全方位的展示商品和服务功能的内部结构,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了解商品和服务内容。
六是电子商务是一种虚拟化的交易模式。通过因特网进行的交易,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无需当面进行,均通过因特网完成,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
七是电子商务是一种透明化的交易模式。买卖双方从交易洽谈、签合同、支付货款、交货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上进行。通畅、快捷的信息传输可保证信息之间相互核对,防止伪造信息。
正是以上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必将在工程建设行业基建项目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与物资供应商、分包商广泛存在着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非常适合电子商务工作模式。
电子商务正在向移动商务发展。工程建设行业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信息流与资金流;公司与供应商、分包商、政府、电力用户等同样存在着频繁的信息流与资金流。因此,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要全面推广实施电子商务,实现公司内部资金的集中使用、远程记账、远程查账、网上支付,公司内部与公司外部之间实现无纸化交易等活动。公司之间将彻底改革传统的商务活动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网络化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工作模式。
电子商务向移动商务发展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包括工程建设行业在内的许多企业,电子商务最大的一个增长机会来自电子商务与移动通讯的结合。在日本,高速无线网络与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设备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获得充足的商品信息并完成交易。中国的网络正在逐步升级,随着Android、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看出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几个主要的发展点:以Foursquare为例的移动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以Instagram为例的手机社会化照片分享服务;以Pandora为例的手机社会化音乐服务;以Kik、WhatsApp为例的社交短信服务;以Viber为例的网络电话服务等。然而,移动电话成为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还存在相当大的挑战,不仅因为屏幕小以及键盘的限制,用户通过手机能够使用的内容本身存在相当大的局限。
未来的电子商务发展将朝着社会化、移动化、本地化方向发展。在社会化电子商务中,使用团购网的方式来提供简单易用而高性能的本地化服务;使用移动手机来准确定位用户周围的商家和优惠信息等。目前智能手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电子商务的工具逐步成为习惯,并形成一种商务文化。总之,电子商务与移动通讯的结合将成为新的增长机会,最有价值的服务可能是移动支付,将向人们提供随时随地对任何类型的商品与服务提供支付的能力。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与信息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管理咨询顾问;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咨询专家;中国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审定工作委员会委员、审核专家;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目前主研方向为信息管理与决策、电力运营与管理决策、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或项目风险管理。为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青海电力建设公司做长期的信息化指导工作。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