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决定”进行解读,而对于从事市场经营的建筑企业来说,莫过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将退出绝大部分过去深度参与的事务,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中全会对建筑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建筑行业会发展哪些变化?
影响一:投资主体的改变
正如建筑企业体会的,建筑业发展强烈依赖于投资。以2012年全国建筑业产值13.55万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5万亿,粗略计算建筑业产值与投资的比率为37%,在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中,国有和政府投资预计占35%,民营占65%。
市场配置资源,投资来源改变。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将随着政府深度参与市场回到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将减少,政府投资也将逐步降低,我们预计即使投资进一步增长,民营或者采用市场模式的投资所占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从65%增长到70%、80%,建筑业的市场成分逐步从“腰身”以下提高到“脖子”以下,非市场的成分可能保留在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等少数领域。
市场配置资源,投资理性增加。投资本身的出发点是投资回报、投资安全。理性投资意味着规模逐步平稳,过去年份出现的持续超过20%、最高达35%的投资高额增长逐步成为历史,建筑业享受高增长的幸福日子成为历史;
市场配置资源,投资考虑综合成本和投资效益。市场化的投资相比政府的投资,更加关注投资效益,长期以来产业结构无法调整的现实可能会在市场化投资的背景下得到改善,投资将逐步得到优化,逐步转向有市场需要的行业,投资回到市场、回到客户将逐步走上正规。长期以来,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光伏、氧化铝、煤矿的投资可能将大幅度得到削减,这些行业的建设需求也将进一步下降。同时,非理性的建设工期也会从长远成本和质量的角度得到一定纠正,也许未来人们不在乎“十一”通车的剪礼仪式,更在乎完工以后的维保成本。
投资体制的改变,豆腐渣工程也将因此而减少。家庭装修中的豆腐渣工程比较少见,即使有,也是由于房东的外行,而由内行投资的高速公路的豆腐渣工程四处都是,不同的投资体制导致不同的结果。
投资方式的改变会不会带来机遇?会!过去大量的政府投资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的资产,一些资产是公益性的,如展览馆、演艺中心、图书馆等,也有一些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如运营的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电站等,这些资产在未来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变革中,还是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值得建筑企业,尤其是资产优质、融资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关注,君不见李嘉诚在中国、在新加坡、在英国等50多个国家持有大量的可运营、收益稳定的港口、煤气、电力等基础设施,法国著名的建筑企业万喜也持有类似的大量可运营资产,可运营的资产带来稳定的收益,使万喜成为世界上最挣钱的建筑企业之一。以投资方式进入运营,建筑企业应该比其他行业的企业步伐更快,与其做BOT的新建,不如在过去大量的存量设施中筛选优质资产和寻找机会。
影响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深长,当我们看到建筑企业为资质的晋升绞尽脑汁,为进入某个市场进行大量备案的时候,我常常想,家里、办公室装修的时候我对施工企业关注什么?如果是万科、万达我对施工企业关注什么?如果是杭州湾大桥投资公司我对施工企业关注什么?如果是宝钢我对施工企业关注什么?如果是建设部部长我对施工企业关注什么?如果是国务院领导我对施工企业关注什么?毫无疑问大家关注的,就是行业需要管理的,就是企业需要努力的。投资者对施工企业最关注的,是企业的实力(人才、资金、经验、装备)、企业的信誉、企业的工程报价,政府关注的是企业的税收、遵纪守法、社会责任等。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定位会让资质管理放宽吗?改革开放30年逐步建立的建筑业市场机制已经把建筑企业放到赛马机制中,然而在总体的赛马机制中,依然存在相马机制的内容,那就是资质管理、国内不同建筑业市场之间的备案制度。我们幸运地看到,“决定”中“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削减资质认定项目”“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内容,金融领域可以放开、医疗领域放开,建筑领域完全可能放开,决定明确提到建筑设计的外资准入限制放宽,从国民待遇相同的角度,对内资放宽也是情理之中。设计放开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影响到建筑施工行业。目前的企业资质管理与三中全会的精神存在一定的冲突,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有可能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即“严控个人注册资质,放开企业资质限制”,政府部门注重工程建设文件的结果管理,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工程建设相关文件必须经政府认可的专业人士或注册师签字,同时规定注册师的权利和义务,而对企业经营从管逐步变为监督,企业完全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信誉来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许有那么一天,有能力的项目经理再不需要挂靠别人的资质,你相信有那么一天吗?
然而,资质的逐步放开,并非意味着没有门槛的竞争,资质的力量减弱了,但其他的门槛高了,信誉、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与工程生命周期相关的所有服务,都是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的必备。
国内市场的壁垒会消失吗?在去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我们看到中建五局董事长鲁贵卿代表关于取消国内不同市场之间备案的提案,得到很多建筑企业的响应。不同市场对建筑企业的认可,与“301”医院的心电图报告“304”医院应该认账一样,区域市场壁垒逐步瓦解将成为必然,《决定》“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对这一问题,可能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在北京能做好央视大厦的企业,在上海也一定有能力做好同样的办公楼,在钢铁行业能做好厂房的企业,在机械行业也一样有能力做好厂房。对于区域和行业壁垒的逐步松绑,一方面,将有利于全国统一建筑市场的形成,有志于全国市场的建筑企业成本将更低;另一方面,区域壁垒的瓦解,也成为行业格局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助推剂,优秀建筑企业的标志就是管理模式的标准化与可复制化,一旦核心能力的积累发生质变,将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向全国进行复制,从而形成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影响三:竞争格局的改变
强者的竞争还是关系的竞争?虽然体制不同,但是没有人会否认美国是市场经济这一点。我们发现美国建筑业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企业数量多,有100万家,同时,顶尖的建筑企业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数量也不少,大鲨鱼并没有吃掉小虾米,相反,中型企业的数量并没有中国多。
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国有投资的非完全市场化和民营投资的完全市场化,非市场化常常导致刘志军“钱袋子”丁书苗式的人物存在,项目攻关可以做到部长、省长一级的大人物,而恰恰离工程市场最近的“王石”“许家印”“王健林”没人会去攻关,或者拿钱去攻关,他们不需要谁做他的钱袋子,他们要什么?要高质量、要低成本、要缩短建设周、要服务配套,这就是市场化。与投资相对应,建筑业竞争格局从35%“无序竞争”过渡到20%“无序竞争”,直至“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意味着强者恒强和捷径消失,一批依赖市场的企业将逐步强大,成为真正的强者,一些依赖资源、人脉和关系的企业将逐步退化。
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资源和关系优势的部分建筑央企实力会逐步减弱甚至衰退,而依赖市场、有核心能力的市场化企业将进一步崛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建筑企业,成为建筑业的“华为”,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中型企业要么被吃掉,要么被市场淘汰,尤其是依靠挂靠联营的建筑企业。小型建筑企业以其明确的细分市场、区域市场,借助灵活、服务贴心的优势继续生存。建筑企业而言,如何在行业“势”的变化中,“取势、明道、优术”,将是未来5~10年企业领导者必须慎重思考的 “生死命题”。
除了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外资企业会进来吗?在设计和咨询领域我们常见到外资企业的身影,巨大的建筑总包市场鲜见外资总包建筑企业,笔者认为阻碍外资进入的障碍一是资质,二是市场本身的不规范,而并非资金、管理、市场能力、技术等,随着市场的规范性提高以及 “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带来新的变数,随着管制的放松,国际工程公司对我国高端建筑市场的进一步渗透不可避免,同时不排除向下抢夺专业建筑市场份额的可能,如电力、污水处理等。
影响四:大型建筑国企的分化
大国企的竞争力几何?中国建筑行业的巨型国企不仅在国内有巨大的影响,在国际建筑行业也举足轻重,虽然其份量主要还在规模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建筑企业属于“竞争性国企”,其“婆婆”可能不再是国资委,被监管方式可能逐步过渡到类似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与之相适应的是国企身份将逐步淡化,股权多元化、利润考核、用人、薪酬考核参照市场标准,董事会对企业的影响逐步增加,而董事会的组成将不再是企业内部人员为主的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将逐步成为职业经理人。
对于建筑国企,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有竞争力的国企或许这样的改变是好事,他们在失去照顾的同时也会失去层层管制的捆绑,依然能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未来;然而,对于依靠喂奶的企业而言,谁知道会如何?如果出现一个项目数十亿的亏损,谁再来埋单?无论竞争力如何,建筑国企要认识到,三中全会的精神是铁了心了,企业靠市场解决问题,我可以给你松绑,但请你自己到市场中去寻找你的生存空间。
影响五:与建筑业相关的其他改革
从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城镇化、税收制度改革、政府职能改革等,这些改革对建筑企业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城镇化,虽然在决定中提到的并不多,我们已经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提出了具体的思路,笔者建议,建筑企业的领导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中全会的60条,能做到位的有多少?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任何决定的执行难度都很大,朱总理曾经感慨很多政策只达到20%执行,我相信三中全会的决定也会面临这样的难度,但是人们要相信“壮士断腕”可能不是空谈,而且任何事情最难做的是顶层设计,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离顶层都比较远,离客户比较近,所以,建筑行业面临的改革可能是实实在在的。
世界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建筑企业又应该如何应对?回到市场、回到客户是建筑企业应对未来变化的唯一策略,响应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 “决定性作用”。过去10年的日子是美好的,市场给了建筑企业无限的机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业务模式不断创新,资金像抽不完的海水,建筑企业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即使是粗放的管理、机会主义的心态、不重视质量、不重视客户服务,在社会管理不规范的大背景下依然能找到生存的空间;于是,我们不断看到挂靠、看到围标、看到被腐化和双规的政府领导、看到豆腐渣工程、看到倒塌的塔架、看到国外巨亏的项目,看到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党中央”的关怀,他是我们的“靠山”,也是我们的“保姆”。
三中全会对建筑业的影响、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在根本上是让行业和企业回到市场的本源。或者过去存在捞一把就走的机会,未来也许还会存在这样的机会,但会越来越少。顺行业发展的“势”,建筑企业管理者当慎思之。对于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事的企业是新的机遇,对于投机取巧、心无点墨的企业也许是自我革新的机会,他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唯有“回到市场,回到客户”。
李福和:工程行业年会特聘专家、工程企业资深管理咨询专家、多家工程建设企业外部董事及监事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主要从事工程企业管理咨询及培训,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改制、战略管理、组织设计与流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在行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