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企业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

  企业风险管理来自于人们在经济寒冬中的深刻教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大,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的冬天也像自然界的冬天一样轮回,每几年就会来一次,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人们最先感受切肤之痛的经济冬天是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导致美国14万家企业倒闭,32%的人员失业,工业生产下降40%;危机也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因这场经济灾难而萌芽,这是人类的本性,在教训中成长,吃一堑长一智;到五十年代,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管理学科,出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当人们发现风险管理像保健医生一样对企业的生生死死起着作用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风险管理,到七十年代,逐步为全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接受。八十年来,风险管理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不同行业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被企业广泛接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稳定工具,虽然行业多样、环境多变、不可预计的因素很多,但没有风险管理,我们的经济将如何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前进几乎无法想象。

  中国是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的国家,正是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的市场竞争让我们认识到了风险和风险管理。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出现各类企业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从株冶的期货交易、中航油的新加坡事件、德隆倒闭,到最近几年著名的沙特轻轨项目等等,“远古”的案例不断被新的案例所覆盖,当我们把它们从记忆的角落再翻出来的时候,依然可以见到通红的鲜血,风险无处不在,越大的企业风险越大,区域越广、业务越多的企业风险越大,涉足金融行业越深的企业风险越大,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拉紧我们的神经。循着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本着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原则,国资委2006年6月发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其出发点主要针对大型的中央企业,然而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央企的范围。国资委为什么重视央企的风险管理?为什么要推动央企的风险管理?这是在无数血淋淋的教训之后的亡羊补牢,或许这样的亡羊补牢之举将一直持续下去。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也在发生重大转型。这样的转型,对国家经济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都成为重大挑战,转型让企业有如汽车走在崎岖的山路,有如轮船途径海峡,有如飞机飞越气流,一不小心,将付出惨痛的代价,由此,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家的必修课。

  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粗放式的增长不可持续,产业转型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的时候,问题逐步凸显,我们的产业是低端的,我们为发展经济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成就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的,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如果不转型,恐怕对未来无法交代,这要求我们这代人承担历史的责任,从粗放向集约、从低端向中高端、从高能耗向高技术低能耗走,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投资拉动经济不可持续,增长转型不可避免。最近十多年,大量的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为建筑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如果我们回归理性,任何投资都是要回报的,巨量的投资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房地产、基础设施,甚至工业领域的投资,总体上中国投资回报率正降低到平均资本回报水平之下。错误的投资理念、低技术含量注定了投资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扎堆房地产、基础设施,行业错配的投资结构,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即使不错配,体量庞大的投资总量也让中国的经济无法消化。国家如此,行业如此,企业也是如此,笔者在东部某计划单列市调研,一些原来固守食品行业的优秀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就把企业拖向深渊,几十年的艰难创业,一朝就被毁灭,这是痛苦的毁灭,这是多元化的毁灭,这是欲望的毁灭,也是无知的毁灭。让人不安的是退潮才刚刚开始,或许我们还会看到裸泳者将越来越多。

  建筑业同质化的竞争愈发严重,大部分企业转型做专业化不可避免。中国建筑业的倒金字塔结构,导致企业都在总包层面竞争,最新的世界五百强中有九家中国建筑企业,这多少反映了建筑业的现实,人们常常被这样的思维绑架:成功的建筑企业就能成为成功的房地产企业,总包能做好BT也能做好;在做大做强的选择中,惯性思维就是做大规模,“没有吨位就没有地位”、“赢家通吃”的思维蒙住了很多智慧的眼睛。无数的案例验证着我们被这样的惯性思维绑架,不断地验证着同质化思维导致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导致核心能力空心化,核心能力空心化导致企业如生命不长的速生林。在建筑行业,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全产业链,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全生命周期,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全部专业,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做一个业务的所有活,分工产生效率,合作才能共赢,当一个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规模不经济的效应。建筑行业已经棋到中盘,产业结构悄悄变得成熟,“野蛮生长”将渐行渐远,企业需要面对新环境思考“坚守的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建筑行业、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的悄然变化,建筑企业的领导如果没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识,可能就会让企业处在危机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风险的思维、风险的意识、风险控制的手段是企业远离风险的必然选择。

  对于企业的死法有多种总结,无论是哪种总结、死法类型如何,死亡的背后是风险的失控。我们可以对死亡方式进行分类:从时间看,可以慢慢拖死,也可以暴病而死;从方式看,可以因安全、质量事故而死,也可以因资金断流而死。无论哪种死法,都显示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不能用三言两语把庞大的风险管理理论通俗的表达出来,风险管理八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COSO模型、钻石模型,这些融合企业实践者、理论研究者智慧的模型值得大型建筑企业去学习、思考和实践。

  针对建筑企业,从风险管理的本义出发,建议企业家们回到事情的本源,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提出了比较适合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的思维,“指引”提出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思路简单,易于理解,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达到操作的层面,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这是比较实用的思路。

  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可以结合自身的业务类型、业务模式、管理模式、作业的区域,广泛收集风险信息,从签约、履约、结算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寻找所有的风险源。国外有企业对自己的风险信息收集,从全面风险的角度来总结,收集到27000个风险源,它们最后总结有17000个风险自己无法进行管理,但其细致和认真的态度,足让人敬佩。以笔者的体会,中国建筑企业对于风险收集超过500项的应该不多,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理念的阶段,高喊风险管理的口号,具体是哪些风险并没有具体分析,如果领导者只是停留在口头口号上,部门和下属公司经理只能把风险管理当作耳边风了。

  风险评估。认真的企业会收集企业不同组织层面、不同业务类型、不同环节、不同环境中面临的风险,这些风险很多,但是不同的风险显然存在不同的发生频率,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影响范围和造成的损失也各不相同。企业无法管理所有的风险,但又不能不管理风险,那怎么办?先对所有的风险进行评估分类,综合影响大小和发生频率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分类,才可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制订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基于风险评估以后的风险分类,企业应该制订点、线、面的风险管理策略。重大风险,直接点对点,比如战略风险、重大投资项目风险,企业往往需要专题的评审和严格的流程,并由企业组织的最高层进行控制;中等风险,可以直接通过流程来控制,通过企业内部的职能条线来控制;普通风险,则可通过企业的制度设计来控制。很多企业正在设计内控体系,试图以此来解决企业的一些风险管理问题,内控体系的落脚点在制度、在流程、在监督,每一个方面改进一点、完善一点,风险也由此改善一点。

  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这一点是PDCA循环中的A,没有一个企业的环境是静态的,没有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完善的,只要前面三个环节做了,要实现企业的循环上升,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

  建筑行业有自己的特点,与制造业、金融业、航空业等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在金融企业的组织中,通常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但在建筑企业,无论是国际建筑企业还是国内建筑企业,目前组织中还没有这样的专业部门,即使成立这样的专业部门,也未必能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更多地需要关注过程,把风险管理融合到组织各部门地实际工作中去。

李福和

李福和

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福和:工程行业年会特聘专家、工程企业资深管理咨询专家、多家工程建设企业外部董事及监事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主要从事工程企业管理咨询及培训,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改制、战略管理、组织设计与流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在行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李香玉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建设网_我要投稿李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靳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