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
机遇之一:建筑市场变得空前巨大。推进城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住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至2011年,全国2.5亿农民工中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如果国家对农民土地产权流转的政策解决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土地的供给,缓解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市场更多地向二、三线城市集中,从长远看将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对从事房建为主的施工企业当然是利好消息。
城镇化进程必然导致大量低保障的原先属于新农合范畴的农民要进入到高保障的城镇医疗体统,要新建一大批医院和与医药行业相关的设施。
城镇化把生态环境的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根据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一份议案反映,过去江河、湖泊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倾倒场所,中国农村每年大约产生1.9亿吨生活垃圾,其中绝大部分都在未经回收或适当处理的情况下被随意倾倒。三月份,黄浦江上出现上万头死猪令世人震惊,但也同时提醒决策者,实施城镇化象垃圾处理工厂之类生态治理的设施将是必建的。
城镇化让转移进城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学校的同等教育,但要克服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破旧,教学条件差的现状,绝非一件易事。今后建设大批新校舍,又将是建筑行业的光荣任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万人,按1000个孩子建一所新学校,就需建5.8万所。总之,展望未来,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也必然是中国建筑业的巨大发展机遇。
特别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快,中、西部滞后,城市化率也不例外,四川省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左右,河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就更低,(分别低10.17和16.47个百分点)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如果中西部省份不加快城镇化进程,很多省份要在2020年和全国各地共同建成小康社会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分析今后5—10年,中西部省份的投资要快于东部地区,投资增长幅度一定会大于东部省份,对于建筑业来说更要抢抓机遇,花大力气在巩固已有的中西部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有条件的企业要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瞄准与城镇化密切关联的领域,以“资金换市场”,以“资金换土地”,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遇之二:为发展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带来了大发展机遇。在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进程中,无论是建设住房、学校、医院,还是城市配套和生态治理的基础设施,都离不开方兴未艾的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而这二项恰恰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之一。城镇化要占用土地,甚至是优质农田,这就更不能允许为烧制粘土砖侵占耕地,为了捍卫粮食安全必备耕地的底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时,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就成了必然。所谓建筑工业化,通俗点讲就是“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除了基础,对樑、屋面板、柱、楼板、空调板、楼梯等等都将按照标准设计在工厂中定型生产预制,然后运到工地进行组装,俗称“搭接木”。这是国际通行的实现建筑产业节能、环保、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建筑工业化在中国可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早在1956年5月8日,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从1956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缓慢仍处于起步阶段。江苏虽然是建筑大省,但是比较敏感的抢抓保障房建设的机遇,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也就只是屈指可数的南京大地建设集团、中南控股集团、南京旭建、赛特钢构和苏州皇家等几家企业。就全国范围而言,除了像万科等一些知名开发商积极推广住宅产业化外,施工企业中浙江宝业、上海城建、远大可建和黑龙江建设集团等企业已经抢占了先机。但只靠少数企业建筑工业化充其量只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当大批建筑企业行动起来,住宅才能像工厂标准件一样生产,到那时建筑业何愁不能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建筑工人也就将成为名正言顺的产业工人,而彻底在建筑行业抛弃了所谓“农民工”的称谓。所以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抓住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的发展机遇意义非常重大。
机遇之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变了,对建筑业利好。为了克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三年投入4万亿元巨资,但是80%的资金都是投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一般建筑企业关系密切的项目只占20%。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形势下,今后的投资重点肯定将有所转变。根据将要出台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可能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36.48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0.6%,2013年预计投资达44万亿元之巨,投资总量增加了,关乎民生的项目又将进一步大幅增加,这二个“增加”产生的叠加效应是与建筑业相关的工程项目将有可能成倍增长。这是建筑业发展的特大机遇。
新挑战
挑战之一:建筑劳动力资源将更加紧张。首先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正在抓紧出台,国家政府报告中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建筑业的用工现状是80%—90%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年龄偏大,36岁以上的占80%,据说举行国际建筑技能比赛,规定要求参赛选手21周岁以下,全中国没有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建筑行业属于苦、脏、累、险、收入低的行业,本身劳动力就青黄不接,但由于就业门槛低,农村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解决了相当程度的用工难。下一步身份转换了,作为城乡居民还有多少人继续留在建筑行业中就是个未知数,估计趋势是不断减少;其次,国家推行城镇化从整体布局上看,东部省份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中西部省份以发展工业为主,这就将导致原先从事建筑业的人进一步分流;继续留在东部地区发展的,有部分人转向服务业,原先从中西部过来的建筑行业打工者,当家乡的工业发展起来后,相当的人必然会选择就近在家乡进工厂工作。建筑劳动力资源进一步缩水,用工难肯定加剧,用工成本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挑战之二: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化。特级资质就位时,把信息化作为保级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时大家都有些异议。几年下来,有意见的声音减少了,感觉尝到了甜头,甚至离不开靠增加信息化作业人员来提高信息化的程度,今后,形势逼着我们,不是资质要求不要求信息化的问题,而是建筑行业必须自觉加强信息化,前面分析,城镇化给建筑业带来的是市场扩大,任务增多,从业人员相对减少,如果不在建筑企业推行信息化,不要说发展,恐怕连维持运转都有困难。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提高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建筑业同行们在参观了中建一局发展公司、浙江建工集团、江苏的中南集团和苏州二建等优秀企业发展信息化综合给企业带来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巨大变化后,就会由衷地信服:建筑企业必须面对挑战,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如此,今后的趋势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仿真、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的自动化监控等技术和管理手段,总之将深入地影响到建筑行业各个方面。
挑战之三: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绿色建筑是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件要求:1、新建建筑。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也就是既要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又要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于施工企业要关注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可以考虑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绿色建材,继而进一步推动建筑工业化。
汪士和:历任江苏省建筑工程局建管处处长、副局长。现任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市场管理、企业管理,在建筑领域有颇丰的研究成果。中国建筑业改革开放30年 “先锋人物”,《建筑时报》年度人物,《中华建设》功勋人物。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