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喜欢《士兵突击》,作为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郑州地铁1号线机电工程的项目经理,从熟稔的通信行当转到风、水、电安装,他感触颇深:要想专业化生产,就要有自己的王牌队伍!
2012年7月,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的建设者们带着昆明地铁6号线开通的荣光来到郑州,他们来不及歇息片刻便要接受接踵而来的挑战,行业龙头企业虎视眈眈,当地强势单位摩拳擦掌,6个单位在郑州地铁1号线展开竞争。
项目部首要完成的是对分包商的“士兵突击”。要知道地铁风、水、电施工,大多采取劳务分包或专业分包的方式。田俊想,分包商到底没有自家人善用,如果令行不能禁止、执行不能到位,将直接影响项目运行,关键时刻还会“受制于人”。
项目部“双拳出击”,一手管理分包商队伍,一手调教项目部的架子队。对于分包商,分段划分、平行作业,精挑细选了3家队伍,分别负责3个车站的风、水、电系统的所有施工,项目部选派1名“站长”,年轻的技术员张仁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整天和“劳务工”泡在一起,爬到架子上学习风管安装的技巧,在设备间观察供配电桥架的走形,坐在工地一起吃饭聊天,晚上回驻地翻看图纸,和专业工程师一起画图配料,一道优化方案,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多重磨砺中,快速得到了锻炼,也很好地管理了分包商。
项目部的第二个“突击”在工地。
按说作为项目经理,田俊不用经常泡工地。可是,田俊有时一大早就出门了,背着包,拿上安全帽,也不要车,更不要人跟。他一头扎进燕庄站,查看站台层的一个个工点,巡查一个个设备房,看看各专业的施工进度,了解分包商的管理情况,甚至爬高上架,摸摸风管安装的质量。有时候工程师、“站长”和他撞了个满怀,这才知道他到了施工现场。田俊说,他到了现场心里踏实,他到了现场再“跑外交”、见业主,才不会心慌。
田俊的心里“大”着呢,他眼瞅着郑州地铁项目,心想着项目完工时,要有同时承建两个项目的能力。在郑州“盘踞”两年来,他还想在市政领域试试水。因此,项目管理采用双配置。关键岗位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40多人的项目团队有一股学习的清风,有一种虎虎生威的气势。
经营开发出身的副经理李鹏深知项目来之不易。在项目管理之初,他忙调查、勤思考,撰写论文、培养新人,就是让大家把心思转到地铁的管理节奏上,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多个系统施工单位同时作业,地铁车站的通风、给排水、消防、供配电施工就像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优化组织、完美亮相。李鹏说:“会干的不如会算的。”他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将30%可规模生产的风管委外加工,虽然运输颇费周折,但效率大大提升,“大工厂”的产品有棱有角、美观大方,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而工地“小作坊”的风管也不赖,年轻的张伟头脑机灵,思维活跃,对风管制作的下料、裁剪、折角了然于心、灵巧在手,他还常常爬上脚手架量尺寸,哪怕一公分的差距也要反复核对。他说:“干工程当然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
项目综合部主任杨涛,同样和“工地”耗上了,现场的场地管理、文化布置都由他负责。他还带着大学生彭维富一起开展计价工作。小彭不爱说话,却是一位电脑达人,CAD制图在他手里玩得溜溜转。他一面请教李鹏,学图表、画流程,吃透施工情况;一面跟着杨涛,联系设计、沟通监理、拜访业主。不到半年,他对工程核算、计量计价已了然于胸,他耐心细致,总能发现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于进步,小彭抿嘴一笑:“都是师傅带得好!”
还有一批善于学习的通风工程师马亚兵,踏实肯干的电力工靳新林,追求工艺的张临军,给排水专业工程师雷天强,他们都在项目上茁壮成长。
项目部培养人才、锻造队伍,就是为了完成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机电专业的“士兵突击”,拥有一支“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技术团队和作业层队伍,在地铁、公路、市政领域搏击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机电专业“王牌军”。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