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承载着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梦想。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是继北京之后中国大陆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按照总体规划,到2017年,天津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到274公里。
地铁,承载着一个企业拓展蓝海的梦想。转结构、促升级,是中国建筑从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趋势来谋划的长远发展战略。而地铁,作为地方政府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注定受到中国建筑的青睐。
梦想照进现实。2013年1月,在中建股份基础设施事业部牵头营销、中建六局积极配合下,中国建筑成功中标天津地铁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标段——地铁6号线R1合同段,双线全长11.45公里。地铁6号线,如一条盘旋舞动的潜龙,将天津人的梦想与中建人的梦想交织到一起,御宇乘风,威震津城。
誓保完美履约 打响中建地铁品牌
这是中国建筑进入天津轨道交通市场的首个项目。该项目的顺利承接及完美履约对中国建筑开拓天津乃至全国地下轨道交通市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项目成立之初,按照中建股份的整体安排,成立了以中建六局为责任主体,中建交通、中建筑港同时参建的组织体系。中建六局董事长吴春军、总经理孙立新明确提出,要将该工程作为工程局“头号工程”来抓;中建股份基础设施事业部领导也多次深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际难题。
开工以来,中国建筑在全线33家参建单位中施工进度一路领先。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产值53408万元。5个车站均已完成维护结构施工,3个车站进入盾构施工阶段。随着各车站盾构区间陆续开始掘进,届时整个项目将会有11台盾构机同时作业,这在天津地铁建设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壮观场面。
2014年8月,金钟河大街站在全线34个在施车站中第一个被评为市级观摩工地,得到了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及业主天津地铁集团的高度认可,吸引了全市有关建筑单位千余人前来观摩学习。
2013年7月,中国建筑易军董事长到该项目调研,提出要将天津地铁6号线项目打造成为“央企一流、行业排头”的中国建筑地铁业务王牌军;马泽平副总裁也对该项目提出“勇于担当、务实求进”的殷切希望。话语铿锵,目标坚定。
从基点到平台。2013年10月,以该项目为依托,中建六局地铁公司挂牌成立,成为多年来致力于转型的中建六局“桥梁、轨道交通、铁路”三条基础设施专业线形成的画龙点睛之笔,也为中国建筑地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运用高新技术 提升行业科技水平
修地铁难,在天津修地铁更难。
作为中国最不适宜修建地铁的城市之一,天津地区软土、粉土、砂层较多,土质松散,且地下水位高,易产生渗水、流沙、淤泥,造成坍塌,若处理不好还将会影响到周围建筑物的稳固性,施工难度极大。同时,技术难题也是影响项目施工的一大障碍。
金钟河大街站是目前天津市在施的最大地铁车站,也是最大的三线换乘车站,其换乘空间段特殊幅地连墙最长达51米,最重达78吨,在天津绝无仅有,在国内也实属罕见。而在如此“庞然大物”上安插长15米、重15吨,垂直度误差在1/300桩长以内的型钢立柱则更是难上加难。项目在天津地区率先引进国内领先的HPE液压垂直插入技术,利用红外线控制钢管立柱中心线避免发生偏差,垂直度成功精确控制到位。
此外,针对超大、超深特殊幅地连墙施工,项目技术团队还研发了新型工字钢连接接头、特殊幅地连墙吊点精确定位技术以及特殊幅地连墙施工仅采用首开和闭合形式等新的施工技术,集中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使得金钟河大街站施工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开工短短一年多来,通过施工方案优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累计创效金额近千万元。
地铁6号线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不仅没有使技术人员知难而退,反而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在中建六局技术中心支持下,项目目前已经获得26项国家专利授权,获得全国QC成果1项、住房建设部科研立项1项、全国绿色文明施工立项1项,完成地连墙企业标准1项,11篇论文发表到国家核心期刊。
提高生活品质 推动天津城市发展
建地铁,实际就是建城市。地铁通行,城市无疆。
作为天津市重大民生工程,地铁6号线的建设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民的广泛关注。它的启动实施,与市民的便捷出行和生活品质息息相关。
“我终于不用早上6点出门挤公交了!”家住双港新家园、工作在南站附近的李欣在网上发帖欢呼,引来一片应和。6号线开通后,李欣可以早上7点半出门,8点半以前就能轻轻松松到达公司,不用再担心挤不上公交车、路上堵车等不确定因素了。
地铁6号线覆盖金钟河大街商业区、中山北路商业区、西站枢纽集散区域、水上公园和梅江居住区等众多客流集散点,成为勾连城市组团、助推新经济增长点的巨大引擎。
离金钟河大街站几百米远的中铁国际城楼盘,2012年12月首次开盘时均价9800元/平米,受地铁6号线项目启动的影响,到2013年7月一路飙升到17000元/平米。天津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地铁6号线建成后,可以将天津的一部分商业旺地、居住密地、总部聚集地实现覆盖,改变天津的产业形态,密切不同组团之间的来往,创造出新的商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新的商圈将在地铁沿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无论是对天津,还是对生活在天津的居民而言,中国建筑的影响无远弗届。
站在更高起点,描绘崭新画卷。
根据目前已进入环评阶段的《天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5-2020),天津市最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远景控制规模为1380公里,由4条市域线和24条城区线组成。
有理由相信,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乘着天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东风,中国建筑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潜龙昂首,未来精彩更可期!(中国建筑 赵蓟生)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