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日,由世博会城市未来探索馆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盛装亮相,正式与广大市民见面,人们为之兴奋、激动和自豪,因为这是一座上海“后世博”建设、尤其是上海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建筑。
而此时,感慨良多、体会最深、豪情满怀的无疑是一群精心铸就这座建筑的建设者们。作为施工总承包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仅用短短7个月,就一举拿下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让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在举国欢庆之时如期开馆,其中的艰辛与付出、汗水与泪水、拼搏与奉献,早已浸润在那“锐意奋进,不断超越”的企业精神之中……
房中建房遇挑战
2010年,始建于1897年的上海市南市发电厂被改建为上海世博会未来探索馆。在重重困难面前,上海二建人历时两年,优质高效地实现了从百年老厂房到世博场馆的华丽转身。2012年,更为艰巨的重任再次选择了二建集团。世博会未来探索馆将再次“变身”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世博场馆改建为艺术殿堂的创意是世博精神的延续和落实,同时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将带来亚洲乃至国际艺术格局的变化。从一纸决定到付诸实施,一路走来委实不易。
在保留城市发展记忆的同时,建设者们所要精心铸就的是一座用于展示世界当代艺术成就和最新发展,开展艺术教育和交流活动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建筑,同时也是今后上海双年展的主展馆。更为重要的是,她将搭建起当代艺术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为民众打造一个活跃、创新、开放的当代艺术学习中心。
按照全新的建设要求,工程共涉及高、中、低三个区域、12个展厅的改建,主要分为拆除、加固和装修三个阶段,属于典型的“房中建房”:先要将原有场馆中不再需要的陈设一一拆除;再将一层层建筑空间或搭建或分割成一个个小展厅;接下来是机电安装和装饰布展,比如布光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展厅不仅需安装类似筒灯的基础光源,同时备有专业灯光照明系统,以便根据作品的风格、主题达到个性化的渲染效果。
“房中建房,其中既有保留、又有改建,难度比新建大得多。我搞工程建设20多年,遇到过很多‘硬骨头’,但像这样困难重重的项目,我还是第一次。”二建集团总承包项目部经理姚峰感慨地说。
“施工内容多、协调难度大、工期异常紧、安全隐患多”,这是项目团队遇到的四只“拦路虎”:首先,项目团队必须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将原建筑面积从3.1万平方米增至4.1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也由改造前的9000平方米增至1.5万平方米;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双层机械停车库;对高达165米、具有气象温度标功能的钢筋混凝土烟囱进行重新涂装。其次,施工项目涉及土建、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装饰、幕墙、专业照明等10多家分包单位,而且必须是“立体交叉式连续穿插”施工,施工协调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再次,项目部2011年11月26日进场施工,2012年春节前必须完成工程拆除工作,3月12日改建施工正式展开,9月底前整体工程必须全面竣工交付布展,确保10月1日如期开馆。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需完成3亿多元的工作量,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原有的世博会未来探索馆层高较高(7-24米不等),如何确保高空作业(室内外脚手架搭设和拆除)安全;由于参建单位多、加固工作量大、临边洞口多,如何确保临时施工用电和动火安全,无疑是建设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来不得丝毫懈怠。于是,一块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了二建人的心头。
此外,“钢结构吊装”又是一大难点。由于是在“房中建房”,施工场地无法展开,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场,大部分必须通过“人拉肩扛”方能解决。在 “螺蛳壳里做道场”,必须首先确保共约2800多吨钢结构的安全吊装就位。而最为令人头疼的是,整个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边设计边施工,设计改动量较大,这给施工进度造成了较大影响。这样的项目,对于整个项目团队来说是第一次,同时对于二建集团来说也是第一次。“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领导如此信任我们,无论任务有多艰巨,困难有多大,我们必须打赢这一仗!”项目团队在踏入工地的第一天起,就早已在心中立下了坚定誓言。
破“顶”吊装解困局
破解难题,确保施工进度,必须迅速找到“突破点”。
“房中建房”最难的是钢结构吊装。该工程钢结构用量达2800多吨。其中钢结构施工最主要的加层为高区3、5、6、7层,梁非常长,跨度在20 米左右,重约5吨,由于高区内有2层结构以及高区屋面的存在,限制了大型设备的使用。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工期将会大受影响,安全风险也会大增。如何确保钢结构安全吊装就位成了“当务之急”。
项目团队经过缜密论证,“反其道”而为,迅速找到了这个“突破点”——把高区屋面打开,“破顶吊装法”。但业主方却对此顾虑重重。因为对整个项目而言,展厅最关键,而高区主要就是展厅。要破展厅的顶,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为说服业主,项目部专门召开专家评审会,充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专家们从工期可控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对破“顶”法、行走式塔吊吊装法等吊装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经过综合比较,大家认为卷扬机提升这样的土办法施工安全风险较大,施工工艺繁琐,占用施工工期较长;而采用破“顶”吊装法,具有“施工过程简单、施工安全性较高、施工速度快、安全措施需求少”等优点。在认真分析了拆除屋面和保留屋面的利弊,考虑到各方因素后,大家一致同意拆除高区屋面进行破“顶”吊装,确保高区钢结构的施工进度。在专家科学严谨的论证面前,业主方终于点了头。于是,项目部打开屋面,在北侧装了一台行走式塔吊,内部钢结构施工又分为两个区块,分区块搭接流水作业。随后每个区域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每个区域的二结构墙体砌筑、粉刷,每个区域的机电安装和装饰施工紧紧跟上,形成分层、分区域流水工作顺序,确保了高区屋面5月底胜利封顶。
低区钢结构吊装的难度也不小。项目部经过反复研究,为尽量给后道工序创造条件,低区屋面被分为三个区域进行施工。同时考虑到新桁架较重(最重约 50吨),在对吊装设备反复进行经济性和适用性比较后,最终选择300吨履带吊进行吊装作业。从5月至6月底,根据施工流程和顺序要求,对这台300吨履带吊排出每天的使用计划,确保设备的最大使用效率,最终确保了6月底低区屋面的胜利封顶。
负重奋进克难关
作为市重点工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世博发展集团领导经常莅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项目部的同志说:“在关键的7、8、9月份,世博发展集团领导几乎每星期都要来上二、三次。”高度的关注度,带来的无疑是更大的压力。
而更让大家倍感压力的是,在开工后的几个月里,由于施工进度难以跟上计划,传到大家耳中的几乎都是批评声。这让项目团队“如坐针毡”。姚峰说: “南市发电厂第一次改建为世博会未来探索馆也是我们这批人马,当时我们是浦西世博场馆中第一个完成的项目,当时是赞誉声不绝于耳;如今第二次改建,几乎是当初的原班人马,这些批评声真的让人很郁闷!”虽然这其中有客观原因,比如施工难度高、工期太紧、图纸到位晚等,但姚峰认为不能因困难多而为自己开脱,他在项目会议上对大家说:“我们现在是背水一战,必须敢于‘亮剑’,知耻而后勇,负重奋进克难关,每个施工节点必须如期拿下!”
为了这份承诺,姚峰带领着项目团队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12点钟以后。大热天发高烧,姚峰感到浑身打颤,他躺在沙发上裹紧羽绒服,眯上一会儿,就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为了这份承诺,整个项目团队夜以继日战斗在施工一线,所有成员主动放弃休息日,每天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在6-9月的施工高峰期,大家每天在现场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2个小时。
为了这份承诺,总承包项目部科学安排施工计划,协调各分包单位进行立体交叉施工。由于工期紧张,大家都在抢工期,矛盾在所难免。为此,项目部首先是采取在时间上错开,精细安排时间,精确到天甚至小时安排工作内容,并采取抓主要节点和抓主要路径的方式,使不同工种在空间上隔开,尽量做到同步进行、互不影响。
承担机电设备安装任务的是二建集团安装工程公司。而当代艺术博物馆对于安装工程公司来说,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二建集团总裁沈咏曾对安装工程公司总经理胡正伟说:“你们一定要通过这个项目提升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提升做大做强的能力!”。而在当代艺术博物馆,安装工程公司的确碰到了四个“第一次”:工程施工时间之紧是第一次;月均完成工作量之大是第一次;工程的复杂性之高是第一次;8家分包单位、12个子项系统同时施工是第一次。受客观因素影响,今年5月初,机电设备安装才正式大面积展开,由于要预留时间供参展方布展,留给安装公司的施工时间仅剩4个多月。同时,由于在原有建筑上再改建,结构复杂、体量大,各项子系统、尤其是消防报警系统的施工存在着新老交替的复杂情况,这给正常施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安装项目刚展开时,项目管理人员有 6人,而随着项目施工的深入,呈现在陈俊伟和项目团队面前的施工严峻性和复杂性远远超乎了想象,管理力量配置出现了“瓶颈”。尤其是7月中旬,离工程交付布展日期仅剩两个月,面对土建、安装、装饰交叉施工所呈现出的胶着状态,项目成员对能否如期完成任务信心有所动摇。面对关键时刻的空前压力,安装工程公司立马从4个项目部抽调21名项目管理骨干赶赴现场增援。根据现场实际,项目新老成员被重新整合,形成两个攻坚团队,一个团队继续抢工,另一个团队专司测试。就这样边抢工边测试,边测试边整改,两个攻坚团队有分有合、互为支撑、有序施工,硬是短时间内抢出了时间、抢回了主动。同时,有着20余年专业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陈俊伟力推“紧逼式”管理,要求各分包单位必须“人盯人”,一级盯一级,确保执行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包队伍的能量。他说:“手上有五个手指,必须五个手指同时用力,捏成拳头才有力量!”。为确保施工进度,他要求项目团队务必与兄弟单位在施工上“无缝衔接”、“见缝插针”,不给自己留余地,不仅“面”上施工要铺开,同时每个“点”上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施工高峰时,在100多个施工点上,安装施工人员就达350多人。整个项目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支撑、互相补位,焕发出了惊人的团队力量。
为帮助项目团队共同攻克难关,二建集团派出副总裁沈建中坐镇项目现场指挥协调;二建集团总裁沈咏在施工最为关键的时刻,每周数次亲临施工现场督战指挥,解决棘手问题;第二工程公司总经理陈伟忠、安装公司总经理胡正伟每天必到现场检查工作落实情况,直到参加完每晚10点多钟结束的协调会方才离开。各级领导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给项目团队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施工进程“一天一个样”,一个个重要节点被顺利拿下。8月29日,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再次来到工地检查工作时,欣慰地露出了笑容:“以前我很担心,10月1日开馆到底行不行?现在我心里有底了、放心了。这个项目真不容易,硬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抢出来了,看来只有上海建工这样的队伍才能做到啊!”
苦尽甘来显豪情
“干这项工程实在太苦了!”——这几乎是所有项目建设者的感受。项目上有句流行语:“周六确保不休息,周日休息不确保。”要说有谁不曾有过怨言,有谁不曾想过中途放弃,那肯定是假话。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上海建工人的风格,更是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一份信任,哪怕再苦也要坚持!
总承包项目生产经理陈永峰,50出头的人了,还像小伙子一样天天奔忙在工地。在去年刚进场时,家中老母过世,他只请了一天假,第二天便强忍着悲痛又出现在了施工现场;每天清晨上班,他除了到办公室坐几分钟、喝杯茶,剩下的时间几乎全扑在了施工现场: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协调各工种之间的矛盾、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抓紧工作面的移交……。一次,老陈突发高烧达39度,儿子心疼地说:“老爸,自从去了当代艺术馆,就没见你双休日休息过,今天发高烧就不要去了!”老陈笑着说:“没办法啊,工期太紧张啦!还有好多事要去安排呢!”。3.8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老陈每天都要巡查好几遍,在项目开工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陈已整整穿坏了三双工作鞋。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留下的是他执着而坚毅的脚印,而在同事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目中,更是增添了一份对于老陈的钦佩与敬重!
项目工程师张柏祥,老家在江苏宿迁,父母早逝,一人在上海工作。从去年项目开工后,他只回过一次家,连家中年幼的孩子生病,他也没有回去。而唯一的那次回家却不是春节,而是今年的清明节。作为孝子,他心怀歉疚地在父母的坟头上香磕头、伫立良久。
多工种作业、立体交叉式施工,安装工程公司项目安全员邵建华深感肩上的重任。他干脆吃住在工地,“旁站式”监控、跟班跟点式督查、联合分包地毯式巡查……能够用上的手段他都用上了。为了项目安全,他常常二、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而第二天一早又赶回了工地。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让他整整瘦了十几斤。爱人边开玩笑边赌气地说:“为了当代艺术馆,你把家都给卖了!”而让邵建华心存内疚的是,今年正逢儿子中考,工作繁忙的他无法分心多加关心和指导,最后儿子中考结果不太理想。邵建华说:“我对儿子是有亏欠的,但没办法啊,这个工程太特殊了!不拼是完不成任务的!”
安装工程公司项目经理陈俊伟带领着项目团队从5月底开始,每天扑在工地上,没有了休息日,从6月底开始,为了抢进度,陈俊伟开始每天跟班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工地。从那时起,他再也没吃过一顿爱人煮的饭菜,正在放暑假的女儿几乎难得看到他一眼。而为了项目早日完成,陈俊伟更是放弃了准备多年的“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他说:“一级建造师明年还可以考,但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是绝对不能拖到明年的!”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意志、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而正是在强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二建集团的建设者们圆满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工程如期竣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如期开馆。建设者们紧绷的神经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姚峰、陈俊伟说:“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上一觉;另外,还要为每位项目部员工家属写封感谢信,正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们这个团队拿下了这场硬仗,军功章上有他们的一半!”
而在9月28日举行的庆功会上,世博发展集团副总裁席群峰把盏举杯时,真心诚意地对建设者们说:“当初对大家的批评的确多了点,而我们的目的是想激发起大家的斗志,要知道当时我们的压力也很大,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现在工程圆满完成,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你们上海建工这样的队伍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谢谢大家!”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