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轮渡码头实景
随着第一艘客轮缓缓停靠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客运码头,这座由武港院EPC总承包的、长江中上游最大最先进的客运轮渡码头正式交付使用。
文化码头——城市新名片
“漂亮,太漂亮了!”乘坐试航轮渡首批登上新码头的武汉居民李先生,对国博客运码头的优美造型赞不绝口。
长廊如虹、飞越绮丽江滩,栈桥蜿蜒、飞度如画江面,趸船并列、静卧苍茫江波,走进国博客运码头就如同走进了一座精致的庭院。
远自商代中期,凭借两江三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武汉就已成为重要的水运枢纽。码头、轮渡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印刻在武汉的骨子里。
三千年后,一座长江中上游最大最先进的客运轮渡码头在此拔地而起。
“码头不仅是便民市政工程,更是一座文化码头;波浪形的造型不仅是对武汉码头文化、水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全新诠释!”项目经理张光伟介绍说。
全长150余米的观景长廊是连通国际博览中心与码头的空中走廊,横跨风景如画的江滩,通过采用无节点板弧形结构,长廊简洁明快、如长龙直探江面。码头整体的波浪形造型更使码头与曲线造型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和涛涛江流完美融合在一起,极具动态美感、令人赏心悦目。
码头建有300客位轮渡码头2个,兼顾旅游船泊位1个,背靠中西部地区最大、全国第三大的展览场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可与武汉现有轮渡及旅游设施无缝对接、直达武汉三镇,依托博览中心千亿经济圈,发挥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码头年旅客发送量可达21万人次,将成为武汉城市腾飞的新起点,塑造武汉城市新名片。
技术嫁接,接出惊人效率
“轮渡码头‘长’的漂亮,但绝不是‘花瓶’,它有的是干货、真本事!”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项目经理张光伟如数家珍。
码头所处长江江段水位变化大,设计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间落差高达14米,有近5层楼高。码头提升系统作为调节钢引桥高度的专用设备,承担着确保栈桥始终位于水面之上、保证码头正常运行的重任。
由于客运码头钢引桥为L型布置,两端引桥重达50和80余吨,偏载严重,再加上提升平台自重,整体提升重量达200多吨,提升难度很大。
传统的码头提升平台多采用手动控制卷扬机卷扬提升的方式,这种提升工艺落后、操作复杂、效率极低,每次提升必须分多次完成,累计耗时数个小时,且码头整体外观也不美观。
“如何提高提升效率?如何提升码头美观性?”在设计团队一筹莫展时,项目经理张光伟提出引入格雷母线系统的大胆设想将大家引向了不同的方向。
张光伟所说的这种位置检测反馈系统,是船厂、铁路、船闸等工程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系统,利用电磁耦合通讯技术,系统可以实时检测提升平台位置,并以数字化方式自动控制系统同步,提升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极高。
实测结果显示,通过技术嫁接、将实时位置检测反馈系统整合到码头提升平台,不仅平台平衡难题迎刃而解,而且提升效率也得到了令人咂舌的提升:原来复杂的多次提升方案精简为一次性整体提升,提升时间也从之前的三个小时缩减到了5分钟,仅为原来的1/36;同时码头整体外观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亮化不花钱,还能赚“外快”
夜幕降临,万盏彩灯次第亮起,国博客运码头瞬间化身光的海洋。
为增强码头灯光效果,码头累计布设照明光源约2万点,以平均每天照明3个小时计算,年用电量就高达 2万多千瓦时,一年仅电费就高达4.5万元;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能不能将绿色新能源引入项目中来?一则节省电费、降低码头运行成本,二则发挥示范教育作用、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
武港院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调研,发现码头地处江畔,日照充足,是极佳的太阳能发电场所。
很快一套太阳能光伏并网供电系统就被整合到了码头趸船上。这种方阵式排列的太阳能光伏组件被安装在趸船顶棚上。整套系统的年发电量达4万多千瓦时,在满足码头照明和小功率电器用电的同时,还略有结余,可以直接并入国家电网进行销售,为码头赚取“外快”;在长期阴雨天气导致太阳能发电不足时,光伏电网还可直接切入市政电网,获取电力补充。
“采用新型光伏发电系统,不仅省了钱,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标杆、向旅客直观展示了光伏发电的优势,倡导了绿色环保理念!”张光伟说。
采用光伏系统供电后,码头的节能减排效果十分突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吨。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