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行业要闻

2016年建筑业10大风向标 将全面推开“营改增”

发布日期:2016-02-24来源:中国检测网编辑:伏牛山

[摘要]

   2015年,建筑业大事不断,业内人士遍尝欣喜、忧虑、振奋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行业总体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令人忧虑的是,行业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令人振奋的是,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巩固,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关键词1:“营改增”

   试点延迟利好建筑业

   背景:按国家规定,建筑业“营改增”将随着2015年的结束顺利实施。实际上,在财政部有关领导讲话中可以看到,建筑业“营改增”推进的措词从“完成”到“力争完成”再到“适时纳入”,最后是“抓紧推进”。2015年12月28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提出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

   分析:毫无疑问,“营改增”在建筑业内的探讨已持续很长时间。根据各大协会、企业及相关组织测算,建筑业“营改增”采用11%的税率后,税负将大大增加,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的“破产”。建筑业“营改增”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模式、组织架构、投标、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考虑到建筑行业发展现状,理论测算与实际偏差过大,达不到“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的目的。

   “营改增”试点延后,未来政策可能会向建筑业倾斜,对建筑业长远发展有利,也为行业规范管理、与试点更好对接争取了有利的时间。

   关键词2:秩序

   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有望建立

   背景:2015年9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在听取某央企谈到为了在各地区投标而注册了200多个“空壳”子公司后,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建筑市场应该是统一的市场,不能搞地方分割!”9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直接或变相实行地方保护。

   分析:地方保护相关政策实质是在变相鼓励建筑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地方保护使本地企业占据一定的优势,真正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却被淘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对整个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地方保护不仅使工程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且使本土企业失去了充分竞争的机会,成长空间缩小。同时,地方保护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后,将对建筑市场良好秩序的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为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3:监管

   “四库一平台”打造可视化监管

   背景:根据2014年《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数据标准(试行)》和《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在2015年年底前,要完成各省市自治区的工程建设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简称“四库一平台”),动态记录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市场和现场行为,有效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管的联动,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分析:“四库一平台”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作用是解决数据多头采集、重复录入、真实性核实、项目数据缺失、诚信信息难以采集、市场监管与行政审批脱离和“市场与现场”两场无法联动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住房城乡建设部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7月,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四库一平台”的实时联通。该服务平台全国联通后,将实现“横向联通”和“纵向贯通”,有效降低企业管理和主管部门监管成本,有效防范和减少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4:生存

   央企实力不断提升 民企生存空间待拓展

   背景:2015年,全国新增特级资质企业35家,全国特级资质企业总数达到333家,特级资质项总数为368个。2015年,大量中央企业在原有特级资质项基础上进行增项申请,全国新增了16家双特级企业。这些增项多为央企申请并获批,大量央企在原有特级资质项基础上进行增项申请的现象出现井喷。

   分析:对建筑企业而言,获得特级资质,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的增强、经营范围数量级的提升、生存空间膨胀式扩大;对建筑行业而言,资质等级分布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2015年新增特级资质企业来看,除11家新申请的特级资质外,央企中还有16家已经拥有了特级资质企业进行了其他特级资质类别的增项,新增资质项总数27项,占比超50%。这一方面说明央企的实力仍领跑民企,另一方面也说明央企在新常态下,也在不断开拓新的专业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建筑市场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民营建筑企业若想取得更好的成长,必须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上寻求更多的突破。

   关键词5:改革转型

   全行业栉风沐雨 砥砺转型

   背景:在展望2015年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两个词:“关键之年”与“开局之年”。“关键之年”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是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建筑业而言,2015年,无疑是深入贯彻《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全面深化改革之年。这一年行业的改革举措、企业的转型行动,为未来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分析:回顾2015年建筑业的发展,我们不妨用第十三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成果来总结。

   一是行业逐步下行趋势明显。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第十三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漩涡,经济增长呈“L”型,在底部徘徊。这一点,也反映在建筑工程量上。2015年,建筑工程量的萎缩是较明显的。

   二是行业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中国经济社会和建筑业自身发展阶段,要求行业必须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EPC等是行业转型的方向。在第十三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吴慧娟也明确了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三是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大力气整饬行业发展秩序,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环境逐步形成。2015年,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地下管廊建设等重要战略逐步细化,为建筑业开辟了新的市场。

   四是企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常态下,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式微,企业在人才、管理、资金和品牌等方面的实力成为竞争获胜的关键。

   关键词6:质量

   “两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背景:2015年11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面深入推进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两年行动”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易军副部长指出,“两年行动”开展一年多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反响良好。

   分析:2015年12月20日~21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将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抓好工程质量工作重要批示、花大力出重拳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推动建筑业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建筑行业不规范行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重要作用,建筑业良性发展的秩序正慢慢形成、“工匠精神”正逐步回归。

   关键词7:地下管廊

   综合实力强的企业直接受益

   背景:2015年2月4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正式印发;8月10日,《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为建筑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分析: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地下管廊的建设,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出要加快地下管网的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地下管廊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据测算,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未来预计每年可产生超万亿元的投资。这对于目前业务量不断萎缩的建筑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机遇面前,企业必须提高自身实力。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建设难度大、投资体量大等特点,需要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参与建设,综合能力强的建筑企业将直接受益。

   关键词8:PPP

   PPP项目为行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背景: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随后,《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财政部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关于妥善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伴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PPP模式成为了建筑业的热点话题。

   分析:从2015年开始,PPP模式在各地全面铺展开,业内人士称之为PPP元年。据统计,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创新,目前全国各地已推出的PPP项目1800多个,总投资高达3.4万亿元。

   目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恶补PPP知识、尽快投身PPP项目,“分一杯羹”,是当务之急。因为,多数企业意识到,PPP模式的出现,为企业承揽业务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方面,央企凭借自身强大的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等,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政府契约精神的缺乏和“换届风险”依然是PPP项目失败的重要隐患,这也是在观望的企业最担心的一点。只有真正解决风险问题,PPP模式才能在建筑业蔚然成风。

   关键词9:建筑产业工人

   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背景: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在行业劳务管理交流会上,明确表态,“鼓励企业建立自有的工人骨干队伍”。

   分析: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应拥有一定数量的与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骨干技术工人,或拥有独资或控股的施工劳务企业,推行实名制用工管理。2015年施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各级施工企业应具备相应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这些政策的出台,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分包和劳务派遣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方式,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

   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建立必须提上工作日程,一是因为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建筑业农民工人数锐减;二是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建筑工人的整体素质,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

   关键词10:“走出去”

   建筑“中国标准”“走出去”前路漫长

   背景: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媒体称中美将成立高速铁路项目合资公司,建设并经营美国西部快线高速铁路,全程370公里,连通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同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也与英方讨论了高铁合作问题。此前,2015年4月,中英铁路联合工作组已成立。专家表示,中国高铁进入欧美市场意义重大,如果美国都接受了中国高铁的标准和条件,对其他国家将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分析:中国的高铁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余年间,高铁不仅获得了国人的青睐,也备受世界瞩目。“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高铁“开路”、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将带动中国制造、中国建造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走出去”是建筑业近年来的重要战略。在此过程中,成绩是卓著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总体来看,中国建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大多没有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民风民俗,自觉地融入当地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做得都不够好,遑论“中国标准”。目前来看,企业要“走出去”,必须“借船出海”,与有经验的、已经在国外取得较好成绩的先行者为伍,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才能打开新的市场。

【相关阅读】

ppp专题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