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销售火爆,三四五线城市积压严重,这就是当前房地产销售市场的真实写照。
2016年全国“两会”刚刚召开,分析房地产库存成因、找出有效化解办法等就已经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在几日的采访中,记者耳边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去库存”。
“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当前的房地产销售市场恰如其分。”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之所以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根本原因并非是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已经过剩,而是房地产行业脱离了城市化进程的真实需求,“不是去迎合广大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人群,而是演化成了富人投机和投资食利的工具。”
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发展失衡,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一线城市供求矛盾突出、房价畸高,三四五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呈现阶段性过剩,房地产库存高企、房价下跌。
“投资投机过度是房地产市场乱象的根源。”蔡继明表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仅达到56.1%,还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更何况在56.1%的常住城镇人口中,18%是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民工。不仅如此,今后每年还要有上千万农民工进入城市,即使到2020年解决了1亿农民工的城市户口问题,还有2亿多农民工处在半城市化状态。面对人口城市化对住房的海量需求,房地产行业本应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却出现了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双下降的情况。
“一个为富人投机投资食利而搭建的房地产市场,其游戏规则就是不断驱使房价上涨,这样才能让住房持有者投资获利。而开发商正是迎合了这一心理,利用房地产开发的垄断性特许经营权,营造出价格不断上涨的供应端,使投机投资食利者有了最好的标的物,使他们趋之若鹜,同时也绑架了刚需群体。”蔡继明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社会蓝皮书》显示:95.4%的受访家庭有住房,19.7%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北京市2012年3月流动人口是725万人,空置房屋有381.2万套,按一套房住3人计算,即使不建新房也可以居住114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是采取行政措施抑制房价的非理性增长,而没有触及房地产市场形成机制的核心问题,以往的游戏规则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在政府的调控下,房地产市场的崩盘被暂时延缓了,但却造成了房地产市场在高位房价下的低迷和萎缩:一边是2.7亿农民工因买不起房而不能进城落户,另一边是大量的存量房和价格高不可攀。”蔡继明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原因予以剖析。
调整供给结构开辟“准商品房市场”
只有改变现行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重新塑造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实现房地产市场从结构到功能的根本转变,才能使房地产行业摆脱长期低迷的困境,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九江市副市长卢天锡认为,要确保化解库存取得实效,不能就去库存而去库存,而是既要考虑当前库存,又要着眼长远住房体系的构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既有效扩大需求,又创新改善供给,通过供需同时发力,政企双管齐下,施“多面手”、打“组合拳”,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必须创新改善供给。一方面,支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调整套型结构,支持调整房地产土地用途、适当延长开发时限;另一方面,改善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对库存量大、去化时间长的城市,应压缩土地供应规模,严重的暂停新增住宅用地的供应。同时,大力发展商品房租赁市场,政府既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作为保障房提供给租房者,也可以通过为需要住房保障的人群发放‘购房券’或‘租房券’等方式,给予租金补贴,引导和鼓励其到市场上购房或租房。”卢天锡说。
而在蔡继明看来,除此之外,还应在现有的投机投资过度的房地产市场之外,再开辟出一个“准商品房市场”。
所谓“准商品房市场”,就是只许买而在一定期限内不许卖的自住性或改善性商品房市场。对于“准商品房市场”,政府仍然可以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售卖住宅用地,但是在所成交的土地价格中,由政府出资30%~50%(或减免),从而对所建住宅拥有部分产权。
对此,蔡继明强调,“准商品房只能供购买者居住,而不能进行二次交易,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退房,就只能由政府按照折旧率进行回购,再由政府委托的管理公司进行定向销售。若住宅所有者需要进行产权交易,则必须溢价购买政府拥有的产权,并支付高额交易税金。”
“其实,房地产开发并不具有专属权,无论是机构、团体还是个人,都有权按照政府规划进行房地产开发,并交由具有资质的建筑公司进行建设。尤其是非商品性住宅,应该允许群众集资进行开发,放一批‘鲇鱼’进入房地产市场,会有力促进房价下降、品质提高和销量增加。”蔡继明坚信这一点。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