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高墙窄巷,点缀在杭城各个角落的老房子就像洒落玉盘的珍珠,让杭州更具魅力。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曾经的主人又是谁?近日,杭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给近300处历史建筑安上了“电子身份证”。拿出手机扫一扫,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就能随时掌握。
作为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杭州留存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因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人文色彩,成为城市发展最真实的记忆。随着“智慧杭州”的不断提速,杭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顺应“互联网+”的大趋势,将历史建筑与微信完美融合,在历史建筑的铭碑上增添了“二维码”。
细心的杭州市民可以发现,这段时间杭州历史建筑保护铭碑上多了一块六七厘米见方的不锈钢片,上面喷刻有“杭州历史建筑”微信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便可进入杭州历史建筑官方微信,在建筑漫步专栏里,即可查阅杭州所有历史建筑的简介。
据了解,一些历史建筑还开通了“直通通道”。比如,扫描“思澄堂”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进入导览模式,手机瞬间化身“导游”。通过“全景漫游技术”,动动手指,移步异景,思澄堂的全貌就会全方位立体展示。在游览的同时,还能获得实景照片、网上地图、文字介绍等相关的详细资料。
据杭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身份证”的推出,还有许多好处。比如,让一些难以对外开放的建筑(如私宅等)有了新的展示途径,打破了历史建筑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对于部分难以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人们只需扫一扫就能够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对于普及历史建筑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电子身份证”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够成为历史建筑保护者。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留言讨论功能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留言和意见反馈。比如,发现历史建筑受到损坏的情况,或者存在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留言反映。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