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发布会现场“与一些基于西方相关预测方法得出的‘唱衰’结论不同,中国城镇化率变化不会出现‘急刹车’,也远未到城镇化的‘拐点时刻’。”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刘士林告诉记者。
2016年12月29日,刘士林主持研究的《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共同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达到8.1亿, 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4%,“十三五”期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城镇化进程“测不准”将导致严重后果
刘士林介绍说,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预测“严重估计不足”,“2002年,国内学者曾预测,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将在2020年达到50%,但实际上2011年底占比就已达51.27%。”
据他观察,有专家用西方相关预测方法计算出未来五年中国城镇化年增长率仅0.8%,也有专家对中国“十三五”期间年城镇化增长率保持在1%以上提出质疑。“实际上,中外专家关于中国城镇化率的研究预测,比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差不多晚了十年。”刘士林说。
在他看来,城镇化进程的“测不准”已经成为城市问题频发“城市病”日趋严重的根源之一。“我们总是被迫要拿十年前的城市设施和容量,去应付和承载十年后的人口规模和生产生活需要,这让城市规划建设一再陷于’还没有建成就已落后’的恶性循环。”
“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个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冯奎介绍,国际上统计城镇化率,存在着按人口、经济区与行政区三种方式,而中国是按建制市或镇这类行政区来统计的。“这就导致某些地区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而另一些地方的集体土地,达到了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未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都使得城镇化率的客观性存在一些问题。”
冯奎还观察到,在中国,城镇化率也出现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开统计数据的情况。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两者之间存在着16.2个百分点的差距。
“十三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发展仍会中高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研究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城镇化率分析预测系统(China Urbanization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ology, CUPAM)”。
根据该系统测算出的结果,课题组形成了《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该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内中国城镇化仍将保持相对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城镇化年增长率为1.2%左右;在 2016~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约57.5%、59.2%、60.7%、62%、63.4%。
“这个结论,与其他基于西方相关预测计算方法得出的‘减速’结论截然不同。‘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稳步推进,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刘士林说。
报告还指出,北京、上海和广州“十三五”期间的城镇化率,将呈现出略有增长但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刘士林解释说,这与伦敦、巴黎、纽约等国际上较早实现城镇化的城市相似,说明三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并趋于稳定。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城市处处长郑明媚则指出,城镇化率预测系统也可考虑增加非农就业人口数、非农产业用电量等变量指标,完善系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我们关注城市和城市人口时,也要关注农村和农村人口,比如如何看待第一代农民工返乡?第二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这些问题都是题中应有之义。”郑明媚说。
提升城镇化质量更加重要
“从2020年城镇化率比重将达到60% 以上的目标来看,未来几年该比重每年只需提高0.8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将有一定改变,但不是‘降温’,而是‘恒温’。”冯奎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奎认为更应强调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以经济密集程度以及人口公共服务获得水平和方式等来研究城镇化。
他还观察到,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和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不能局限于单一指标衡量结果。“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并没有相应增长的情况。”他建议在完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探索和推动多途径城镇化的模式。
冯奎举例说,从大的范围来看,东部地区应着重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可重点考评其户籍城镇化率;中西部地区应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可重点考评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将其统计为城镇化人口,可重点考评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