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方便、环保、节能、健身、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等诸多优点,还解决了公交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骑自行车的市民却一直饱受着汽车尾气、没有专用道路、人车争道等痛苦。 然而这些骑行尴尬,却在厦门得到了全面解决。1月26日,由中建钢构EPC总承包的世界最长、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高速公路——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投入试运行,它建在空中,拥有独立路权,仅供自行车专用,让骑行不再尴尬。
一、贯彻五大理念,打造绿色长龙 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位于厦门岛东部云顶路段,是厦门市自行车专用道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空中俯瞰好像一条空中绿色长龙,不仅因为桥面的主色调是绿色,更重要的是,它将满足厦门市民对于安全、绿色出行的期盼,是贯彻落实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绿色交通出行时代浪潮的有力推动。
二、仅用时116天,创造“厦门速度” 空中自行车高速公路全长7.6公里,是世界最长、全国首条的空中自行车道!令人想不到的是,5个月前,这条空中自行车道还只是一张张效果图,项目2016年8月27日开工,10月29日开始钢结构吊装,2017年1月20日通过竣工验收,仅用116天,中建钢构人就将它建成了,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个国内和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工艺,最终呈现出一个“颜值高、质量硬、功能优”的公共产品。 “空中自行车道”是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用量超3万吨,但钢结构主体施工却仅用了2个月。钢结构在各个方面性能优异,搭配白色环保油漆,表面可有效防腐25年,钢梁表面铺装的8毫米新型耐磨防滑的绿色晶钢树脂复合材料,防水、耐热、耐摩擦,材料环保可持续。
三、巧干加苦干,攻克施工难题 空中自行车道不仅工期紧、体量大,而且由于是全国首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建设难度非常高。为确保按时完成工期,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工程实行交叉作业。在行人多、车辆多的白天提前进行绿网覆盖、绿化设计、配套设置施工,在夜间利用交通管制,争分夺秒进行跨路段吊装施工,采用专业的吊装团队班组,安装精度高,同时有效地保障了品质。 BRT桥下作业空间狭小,支撑措施量大,沿路交通繁忙,作业条件受限多,施工条件苛刻,安装难度大。中建钢构勇于挑战困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使用新型钢结构吊装设备——折臂吊,对于超大构件,采用“四机抬吊”及“多机抬吊”等吊装方法,成功解决了安装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也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 在仙岳路与云顶路交叉口,空中自行车高速公路与仙岳路高架桥相遇,如何巧妙跨越成了令人皱眉的难题,但项目团队不仅成功解决了难题,还将棘手的难题变成了美丽的风景。 他们从增加安全度与顺畅施工的角度出发,采用大弯弧线型绕行至高架较低段实施跨越,减少结构整体高度,将最高点控制在10米左右。整个跨高架桥自行车道路段自云顶中路与仙岳路十字路口南侧起到BRT金山站北侧结束,横跨整个仙岳路,长约400米,单跨最大跨度30米,桥面离地面最大高度约10米。跨仙岳路段自行道桥面为整体式路面,桥面宽4.8米,设置双向两车道对向通行。通过设置大弯弧段绕行,由南往北避开了BRT高架与仙岳路高架交叉口,在整个弯弧段最右端横跨仙岳路高架与地面的引桥部分,完成空中的立体交叉通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空中自行车道建设之前,国内尚无针对自行车快速道的规范,中建钢构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外相关文献,并与欧洲自行车组织机构、设计事务所及咨询公司进行了咨询与交流,提出了国内首创的技术标准。
四、与BRT有机结合,高效利用空间 “空中自行车道”是一个独立的骑行系统,自行车道采用钢箱梁结构,主要沿BRT两侧布置,悬挑于BRT中段位置。起点位于BRT洪文站,终点设在BRT县后站,全长约7.6公里。全线包含11处出入口,分别为瑞景-加州广场、瑞景中学、忠仑公园、吕岭路、市政大厦、后坑、仙岳路、金湖路、政务中心-双十中学、枋湖北二路、县后,其中,有6处出入口和BRT站点衔接,3处与人行天桥衔接,4处与建筑衔接。 除了和BRT接驳,示范段全线将与11个普通公交站点接驳,未来地铁建成后,还将与2个地铁站点接驳。此外,每个出入口都设置了停车平台供自行车停放。 “空中自行车道”为单侧单向两车道,净宽2.5米,总宽2.8米;合并段为双向四车道,净宽4.5米,总宽4.8米。全线共建设了7个平台,共设置了355个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和253个社会自行车停车位,每个平台都配备了自行车调度升降梯。 五、发扬拼搏精神,擦亮企业品牌 项目的日常是白天干“小活”,晚上干“大活”。在白天,他们的日常是准备钢构件、制定计划、勘察路况等工作,到了晚上,才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即使是在雨天,也没有例外:晚上11点半,项目会议室的灯火依旧通明。凌晨3点半,正值夜间施工的高峰期。 因为项目全长7.6公里,经常多点同时作业,为了让所有项目同事第一时间知晓项目应该注意的大事小情,项目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中发布。因为雨势较大,项目经理郑伟盛为了特地在微信群里交代,“下雨天,施工注意安全,第42联的箱梁记得做好支撑才能完全松钩!”。到凌晨4点,生产经理陈小太又在微信群里吩咐现场的管理人员:“雨天灯光不好,卸车时注意安全!”。 这,就是奋战在中国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上的钢构人,正是这种铮铮铁骨的拼搏精神,才有了项目书记童继宏“这很钢构,非常华南,绝对厦门”的感慨,才有了4个月两封感谢信的佳话,才有了厦门市常务副市长黄强:“你们打造了一个‘颜值高、质量硬、功能优’的公共产品,又一次创造了‘厦门速度’”评价。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