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4月2日上午10点,虎门二桥通车仪式在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桥面举行。历经十年筹划、五年“智造”的虎门二桥终于迎来通车时刻。广州省政府相关领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代表共约500人参加了仪式。中午12点,虎门二桥正式开通运营,向社会车辆开放。 虎门二桥设计全长12.89公里,是世界上跨径最长的钢箱梁悬索桥, 包含了大沙水道桥、坭洲水道桥两座超千米悬索桥。全桥采用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桥梁宽度40.5米。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虎门二桥S3 标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大沙水道桥东塔、东锚、全线节段箱梁预制拼装、中引桥、海鸥岛互通桥及附属工程等。
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航拍景象(韩冬冬 摄影)
虎门二桥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后建成通车的首个重点交通项目,将有力改善广州南部跨越珠江的交通状况,有效缓解虎门大桥压力,打破珠江口两岸只有一个通道的瓶颈。通过虎门二桥,从广州南沙到东莞行车距离可缩短10千米,从东莞到番禺行车时间可缩短30分钟。
大桥的建成不仅为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增添一条快速通道,推动区域交通闭环的加速,更串联起广州南沙自贸片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大空港新城等重大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间各类创新要素的加速顺畅流动,构筑创新闭环;对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快速流动,对珠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交通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意义深远。
虎门二桥需在珠江入海口上方同时建设两座超千米级单跨的悬索桥,主桥下方是两条船舶密集的航道,建设环境极其复杂。承建方中交二航局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专门组建一支“雕塑家”团队,创下多项桥梁建设记录,实现了大桥建设的工厂化、装配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国内最大规模单箱双室斜腹板预应混凝土箱梁预制、广东省首次大规模采用短线匹配法工艺完成宽幅节段梁安装、国内悬挂重量及跨径最大节段拼装架桥机进行箱梁拼装、锚碇施工刷新国内单次砼浇筑方量记录、广东省锚碇锚固系统首次大规模统采用成品索、珠三角软土地区最大规模高墩现浇箱梁施工等。
一桥跨江,气势磅礴。水陆交接处,根植地面的桥墩之上,由3533榀箱梁拼装而成的混凝土桥面,深蕴浑厚之力。从2015年节段箱梁施工拉开帷幕,建设团队布设了被誉为中国内地最大规模的节段箱梁架设体系,5台大型架桥机如钢铁巨臂横亘大江之上,同时交叉作业,采用了被喻为“拼积木”的“短线匹配法”等创新工艺,顺利攻克箱梁数量多、结构复杂、安装位置多等难题。
如果将单箱双室混凝土箱梁结构比作“积木”,S3标架桥机班组的职责就是将这3533块积木一个个搭起来。但这些普通的“积木”单重可达140吨,最重达170吨。他们需要操纵重达1300吨的“大铁臂”架桥机,先将几个“小积木”提吊起来无缝拼接,再通过临时锚固、张拉等工序将几个“小积木”组成一块“大积木”,最后用环氧外索对“大积木”进行穿索、预紧、张拉等步骤,将其完全变成一个整体。整个箱梁拼装是标段施工中的重中之重。建设团队以无畏迎战的决心和战斗力,终于在于2018年11月20日成功完成最后一榀节段箱梁架设,实现了箱梁拼装毫米级精度和零伤亡、零事故、零失误目标。
在虎门二桥建设过程中,阶段梁预制场还通过BIM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了施工管理智能化。
在国家对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虎门二桥建设团队不负使命、砥砺前行,持续研发并推广应用一批桥梁智能装配化建造新技术,为提升我国桥梁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水平提供了有益实践。(文/张政)
附:
虎门二桥S3标建设过程回顾——施工建设大事记
2014年4月30日,建设动员大会暨主桥土建标施工合同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虎门二桥主体工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2014年7月28日,主塔第一根钢护筒完成施沉;
2015年6月4日,主线桥第一个承台施工完成;
2015年11月14日,主线桥第一节墩身;
2016年8月31日,主塔右幅塔柱封顶完成;
2016年10月23日,2016年10月23日,箱梁预制累计达到1000榀;
2016年12月23日,东锚碇侧墙施工全部完成(锚碇主体工程完工);
2017年10月6日,承台全部完成;
2017年11月22日,引桥墩身全部完成;
2017年11月28日,海鸥岛互通立交主线桥左幅40号墩最后一节混凝土浇筑完成,虎门二桥S3标完成标段内全部下部结构施工,标志着虎门二桥全面转向上部结构施工攻坚阶段;
2018年9月14日,全线3536榀节段梁预制全部完成;
2018年11月20日,虎门二桥S3标最后一片节段箱梁成功架设,大桥主线全面贯通;
2018年12月27日,匝道现浇箱梁全部完成;
2019年3月29日,虎门二桥交工验收;
2019年4月2日,虎门二桥正式通车。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