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承包工程中的主要安全风险
(一)自然风险:主要指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风险,一般出现于远离城镇村庄、人烟稀少的地区。
(1)交通不便,由此引起的迷路、陷车、人员失踪等;
(2)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沙漠和荒漠地区,气候炎热干燥、缺少水源,风沙大、沙尘暴肆虐;
(3)突发的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野兽、毒蛇和有毒植物、昆虫等的伤害。
(二)政治风险, 主要指由一国政治因素不稳定所导致的风险。
(1)政变、骚乱、武装冲突、内战等;
(2)某些极端组织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恐怖袭击、绑架、暗杀等;
(3)一些组织和个人为达到某些经济目的而实施的绑架、抢劫活动;
(4)宗教、民族、文化冲突等。
(三)其它风险
(1)施工中的工伤事故;
(2)交通事故;
(3)疾病威胁,主要指恶性传染病如疟疾、黄热病、霍乱、艾滋病等;
(4)其它意外伤害。
各类风险的防范措施
从上述风险类型看,风险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正视它,防止由于防范不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一)自然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许多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沙漠和荒漠地带,气候炎热,降雨稀少,在旱季的7、8个月里,经常是风沙滚滚,有些地区分布着移动的沙包,随风向而变换着位置。在雨季,荒漠草原区会生长出一些灌木和植被,不经常通行的道路会被杂草覆盖。从地理条件看,这类地区以丘陵和坡地为主,河流一般为季节性,人烟稀少,道路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沙土路,且不固定,经常会因大风或车辆抛锚而改道。这种自然条件下最易出现的是行车风险,如迷路、车辆故障、陷车等。
在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地带施工,应选择带前驱的大功率车辆,仅有后轮驱动的单轴车辆一般不适用沙漠道路行驶。笔者所在公司2001年到苏丹施工,在首都周边考察时,感觉行车条件还可以,就在国内购买了5吨运货车和客货两用皮卡车(都没有前驱),在平路上还行,可一上沙路,全都抛锚,不出一年,十几辆车全部趴窝。
在沙路上行车,应选择适当的档位,匀速行驶,一般不踩刹车,在通过较软的沙土路时,应加大油门,快速冲过去。如果是空车,走沙路车比较飘,可在车上装一些沙子,有利于车轮抓地。
如果车陷在沙窝里,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1.挂上前进档,加大油门,慢起步;2.用铁锹挖一下车轮下的沙子,垫上石头、树枝等物,加大油门,快起步,冲出沙窝;3.车辆如果没有前进档(后8轮),又刚进沙窝,可以试着倒出去;4.如果是吊车,可采取自救的办法,用液压系统把车轮支起来,再在轮下垫上木板等物,开出沙窝。
出车前,应检查车辆,油、水是否充足,随车工具是否齐全,并带上厚木板、铁锹等自救工具,这一点非常重要,许多中国公司车辆多,司机常常不固定,可能疏忽车辆的例行检查。
如果是100公里以上的沙路,又经过人烟稀少的无人区,应带上充足的饮用水和食物,道路难行的,最好带两个备胎,以防万一。同时,一定要带上指南针或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条件允许时,带上卫星电话,防止迷路和失踪。
为防患于未然,减少车辆故障,应加强对在用车辆的例行保养。在风沙较大和路况不好的地区,应适当缩短三滤的更换时间,缩短更换机油的行车里程,如正常 5000公里换一次机油和三滤,在沙漠地区就应3000公里左右更换一次,同时,应不定期地检查车辆紧固和传动部分,如风扇、水泵皮带、紧固螺栓和轮胎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开带病车。
沙尘暴在荒漠和热带草原地区经常出现,施工遭遇沙尘暴时,如果没有紧急情况,最好不要出车,防止迷路或出现车祸。非出车不可,或在行车途中遭遇沙尘暴,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1.依靠指南针或GPS,走正确的方向,避免在原地转大圈;2.两辆车以上共同行进时,必须互相照应,不能单独行动;3.迷路时,不能一人单独探路或求援。
2005年,我们在一次项目考察途中,遭遇沙尘暴,能见度仅30米,在弯曲的沙路上行车,不时偏离方向,虽然两位司机和两位随同的工程师是当地人,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在能见度极差的沙尘暴面前,也一次次遭遇尴尬,两辆尼桑越野车在柔软的沙子面前无能为力,稍不留神就陷进沙窝,由于距离30~40米就看不到对方,司机不时爬到车顶四下张望,找另一辆车。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定下严格的纪律,司机必须听从统一指挥,不得擅自行动,最终我们利用携带的一个指南针,依靠地图,走正确的方向,艰难地走出了100多公里的荒漠区,安全脱险。
在沙漠和荒漠地带迷路时,如果有卫星电话,应与公司取得联系,确定方位,共同商议应对办法。如没有卫星电话,应采取如下措施:1.用指南针或GPS确定方向,朝一个方向行驶,直到与横向交叉的自然道路相会,再顺路行驶,直至遇到村庄或其他车辆。2.如果没有指南针或GPS,仍要凭感觉判断方向,并借助太阳等参照物,朝一个方向行驶,直至与道路相会。3.如果车辆油料不足,应将车停在路边,等待过往车辆救援,切不可盲目行驶,直到油料耗尽抛锚。4.如果道路较熟,距离村庄、城镇较近,那么可以考虑弃车求援,但不管怎样,车上人员都应一道集中行动,带上饮用水和食品,以防万一。5.如果遇上当地人,最好请他上车带路,到达安全地带。
(二)政治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首先,应保持与所在国中国使馆的经常性联系,从使馆得到官方和非官方有关安全方面的信息,按照使馆的安全要求进行施工组织和安排。在安全风险较重的地区,要制定安全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加强安全防范。流动性强的项目如测量、勘察、水井工程等,应选择相对安全的地区。固定项目如水坝、电厂等,应有武装警察或军队保护。
再次,应严格管理员工外出或单独行动,防止遭到袭击或抢劫。在有些情况下,进驻某一国家、地区施工时的政治形势稳定,但由于偶发特别事件而导致政治风险加大,这种情况下,应当审时度势,采取多种应对策略。如 2004年笔者公司两名员工遭到反政府武装绑架,当时,使馆为避免出现新的安全风险,要求我们将该地区的施工队伍立即撤出。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做出了暂不撤出的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反政府武装控制着主要交通线,活动范围在3个省,开着机动性很强的越野车,随时都可以在半路上截住我们。 2.所在国政府对营救人质全力以赴,地面派出军队搜索,空中派出飞机侦察,还通过中间人进行斡旋,如果我们撤出了,政府方会感到很没面子。3.稳定公司员工情绪。人被劫持了,员工中未免产生恐慌情绪,如果有工作干,就没有多少时间胡思乱想,可有效地防止新的意外。
我们将想法向使馆作了汇报,经过慎重考虑,使馆同意了我们的意见。我们一方面坚持施工作业,按计划履行合同;另一方面加强与业主方的协调,他们派出更多的警察保护施工现场,保护原材料和生活补给线,使我们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既创造了经济效益,收到了该收的工程款,也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受到政府和当地百姓的一致赞誉。人质事件成功解决后,公司在该国的声誉大增,在随后的工程招投标中,业主有意识地向我公司倾斜,由原来一次签订30~40眼井的合同,发展到上百眼井,而且全部为议标,使我公司在该国水井市场居于相对垄断地位。
1. 遭遇骚乱
对于这一类突发事件,应保持冷静,首先避开骚乱的人群,躲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果附近有大批警察,应寻求警察的保护,由警察护送到比较安全的地带。
值得注意的是,当警方力量不足时,要远离警察,防止与警察一道受到冲击。笔者所在公司2005年8月经历了一次骚乱,所在国一次飞机失事,形势迅速恶化,在从众效应的作用下,疯狂的人群抢商店、砸汽车,有的人无处发泄,竟一起摇晃电线杆,晃倒了再把路灯砸烂,一些上街的中国人也无端受到伤害。好在我公司人员对地形较熟,迅速集中,躲到一所女子学校,才逃过一劫。这次骚乱,许多警察受到了冲击,枪支被夺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混乱的人群疯狂地打砸抢。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哪个警察想维持秩序,那只能受到伤害,自身难保。因此,对骚乱事件应尽可能避开事发地,严重的应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到中国大使馆避难,寻求政府保护。
2. 遭遇恐怖袭击
在一些非洲国家,政局不稳,官员腐败,政府无力控制局势,大量的反政府武装和游击队经常制造恐怖事件,并将外国公司作为发泄不满的对象,以扩大自身的影响。近期恐怖袭击的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恐怖分子手段凶残,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残忍杀害。我国公民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遭遇的恐怖袭击,就是这种情况。
随着国内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增,我国对非洲的开发和投资力度的加大,中国公司和员工遭受恐怖袭击的概率也大大提高,而且,从事资源开发(如能源、矿产等)的公司员工更易受到袭击。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百姓无法获得开发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开采的资源又不能直接消费,真正的受益者是政府,因此,当地人就会心怀不满,在少数人的挑动下,迁怒于进行资源开发的外国公司,中国公司也不例外。
由于恐怖袭击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料,因此事件发生时,人们一般没有自卫能力,应保持冷静,先就地卧倒,就近寻找隐蔽物,防止流弹击伤。事发后,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寻求妥善解决办法。
应当看到,有些国家局势动荡,政府实际控制局势的能力有限,恐怖袭击后,中方要求严查凶犯,政府实际上无能为力,逼急了,抓两个嫌疑犯搪塞,最后不了了之。因此,必须丢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做到:第一,以我为主,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第二,出了事,不怕事,妥善处理,防止问题再发生。
3. 遭遇绑架、抢劫
近年来,中国公司员工遭绑架和抢劫的案例时有发生,在菲律宾、巴基斯坦、苏丹,以及近期在尼日利亚连续发生的两起绑架中国工人事件,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绑架活动,牵动着国家、政府、中国公司和出国人员家属的心。绑架或抢劫者一般出于以下几个目的:(1)政治目的;(2)经济目的;(3)政治和经济双重目的。
遭遇绑架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在施工工地遭绑架,有的在行车途中遭绑架,有的在遇袭时遭绑架。一般情况下,出于经济目的的绑架由于图的是钱财,对于被绑架者的伤害较少,给了钱就放人;而出于政治目的的绑架其危险性要大得多,绑架者条件苛刻,拖延时间长,由于达不到目的,经常将人质残忍杀害。
因此,解救被绑架的人质,需要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和舆论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灵活的策略。
2004年3月14日,笔者公司两名员工在苏丹达尔富尔遭到反政府武装的绑架,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事件一发生,首先核实情况,掌握准确信息后,立即向中国使馆和主管上级汇报。
(2)公司迅速与业主方和施工所在地政府取得联系,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与配合,积极解救人质。
(3)通过第三方及其它途径(非官方、非正常渠道)与反政府武装直接接触,进行沟通和谈判,了解被绑架员工的真实情况。
(4)采取措施稳定公司员工的情绪,使大家听从指挥,配合公司的救援行动。
(5)作好被绑架员工家属的工作。由于当今信息十分发达,绑架事件要瞒也瞒不住,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尽早告知家人,以免被动。
(6)找一个各方都可接受的中间人,促成危机的和平解决(如国际红十字会、区域国际组织、有关国家的政府首脑等)。如果不能尽快解救人质,事件就会更复杂。
发生绑架事件后,必须相信和依靠使馆,相信和依靠上级组织,这是我们最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在解救人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数增多,中国驻苏丹使馆、使馆经商处派出得力人员去事件发生地,与国际红十字会密切合作,直接参与人质解救工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应当说明的是,在相信和依靠使馆、相信和依靠上级组织的同时,公司也要主动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使馆、政府部门要考虑诸多政治因素和影响,要按一定程序和规定办事,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而公司受到的限制较少,可以更灵活地采取对策,包括找一些知情人、中间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情况,私下里进行协商、谈判,甚至直接与绑架者通话。因此,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也很重要。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对公司员工个人来讲,遭遇绑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沉着应对,不采取过激行动。
这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一方荷枪实弹,一方手无寸铁,这种情况下,保存生命是最重要的。我公司员工被绑架时,面对全副武装的反政府组织,虽然心中很害怕,但表现得很冷静,一方面巧妙与之周旋,按他们的要求行动;另一方面积极商议对策,在确定反政府武装没有伤害他们的意图后,主动用当地语言(阿拉伯语)与之交流,使对方增加好感,放松警惕,为后来的逃跑创造了条件。
第二,不盲目逃跑。
被绑架后,出于求生的本能,可能人人都会选择逃跑。但逃跑能否成功,能否到达安全地带,则要看当时的具体条件。在非洲,由于地域辽阔,荒漠和热带草原地区分布于十几个国家,环境恶劣,被绑架后逃跑,要么被抓回,要么就是因干渴、迷路而永远失踪,生存的几率很低。因此绑架者都十分自信,对手中的猎物,常常疏于看管,认为手中的猎物跑不了。如我公司两名员工被绑架后,逃跑了3次,就是这种情况,绑架者不是在后面持枪押着人质,而是在人质前面走,就像带着两只羊,我公司员工故意放慢脚步,使双方距离越来越远,自然就有了逃跑的机会。但是,在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选择逃跑一定要深思熟虑,特别是一个人逃跑,危险就更大。一方面增加了迷路、失踪的风险,饥饿、干渴,无力自救;另一方面,在民族、部落众多的地区,容易遭到新的绑架和意外伤害,还可能遭遇野兽的袭击。我公司员工选择的几次逃跑,实属侥幸,除了其求生的本能外,对方向的正确判断,对地形环境的了解,与反政府武装语言上的沟通,麻痹了对方,创造了机会。
在防范较严,距哨所、军队和城镇较近的地方被绑架,逃跑的风险更大。绑匪怕暴露目标,可能对逃跑者采取极端手段,这已有许多先例。而且,由于人生地不熟,逃跑极易被再次抓获,并受到残忍对待以至于杀害。
在敌对双方发生枪战或政府武装解救人质时,也不宜逃跑,应就地卧倒,或躲藏到可以隐蔽的地方,待战斗停止后再出来,防止被流弹击中或敌对双方为嫁祸对方伤害人质。当然,遭到绑架,是否选择逃跑,取决于个人的判断能力、自救能力和求生能力,应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其它风险的防范
1.工伤
由于施工大部分是机械、液压传动,少不了运输车辆,吊装设备,工伤等意外事故不可避免,而施工地区医疗条件普遍较差,因此,对工伤需高度重视,所到一地,首先了解附近医院的位置及医疗条件。一方面以预防为主,有条件的配备医务人员,没条件的准备简易的包扎药品和用品,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要认真记录每一个员工的血型,以备出现重伤、大出血时紧急输血之用。对需长时间治疗的伤员,尽可能安排回国治疗。
2.疾病
大部分第一次出国的人,初到一个新地方,都会感到水土不服,要经过一个生理和心理适应期。特别是初到非洲,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身体抵抗力降低,更易患病。因此,加强疾病预防,有病及时治疗,是保持公司战斗力和员工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在非洲许多国家,恶性传染病较多,如疟疾、黄热病、霍乱、登革热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从公司角度讲,应时刻关注疫情,防止蔓延到中国公司。在沙漠、半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最常见、也最具威胁的疾病是恶性虐疾,英译名叫“马来热”,这种病由蚊虫传染,只要被蚊子叮咬,随时都可发病,而且发病时往往不被注意,等查出疟原虫时,病情已开始恶化,伴随着高烧、剧烈头痛,有的病灶在肺部,咳嗽、胸痛,有的则在肠胃消化系统,呕吐,吃不下饭,拉肚子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生命危险。
对付恶性虐疾,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积极的预防,有病早治。在距城镇和医院较远的地区施工,应让公司员工随身携带必备的抗虐药品。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国外时得过疟疾,回国后也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疟疾的发病率很低,常常会被医院误诊,当感冒或炎症治疗,影响对症下药,近年已有回国人员因贻误治疗而死亡的病例,须引起高度重视。
3.文化、宗教冲突和种族歧视
许多非洲国家民族众多,信仰多有不同,文化禁忌也较多,有些非洲国家的穆斯林每天都要做礼拜,如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容易引发冲突。
在非洲,中国公司成了外国公司,中国人成了外国人,一些人产生盲目的优越感,存在种族歧视倾向,这些矛盾和问题长时间积累,会导致所在国的排外倾向。例如,一些国家的穆斯林每天都要做祈祷,周五还要做礼拜,而中国人信教者较少,因工作原因会阻止他们进行祷告,或因一些穆斯林频繁进行祈祷而嘲笑他们,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再如,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彼此误解对方,会演变成肢体冲突,许多非洲人看过港、台武打电影、录像,片面地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武功,一动手自己肯定吃亏,因此当地人只要和中国人发生冲突,就会拔出藏在绑腿里或胳膊上的刀子进行自卫,先下手,造成中国公司员工的人身伤害。
对非洲当地雇员的聘用应十分慎重,要经过合法的手续,并规定试用期,不合格的试用期内就解聘,绝不能拖。因许多非洲国家在殖民统治时期,照搬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律,对雇佣劳工有十分详细具体的规定,虽然这些法规在本国执行不力,但对外国公司则往往较真。有时一个简单的解雇行为,当地人也会把你告到法院,让你卷入没完没了的官司当中;还有些当地雇员被辞退后,心怀不满,把他所知的公司秘密告诉警察局,让警察来搜查,扰乱公司正常的经营。
4.注意防范可能带来人身伤害和损失的其它风险
(1)不要捡他人放在路边的物品。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外出办事都是步行,走累了,就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路边,自己独自离去,有时一两天不取,一些中国的司机不知道这种习俗,顺手牵羊,可能会惹大的麻烦,因有些非洲国家将拾取物品为偷窃,轻者遭到谩骂或毒打,重者会被扭送的警察局。
(2)行车途中不要捎带单身年轻女性。非洲许多国家是穆斯林,对待女性有十分严格的禁忌,如果有女性非要搭车,最好有当地人陪同。
(3)出了交通事故不要逃跑,尽可能找警察来处理。事故严重的应尽快通知自己所在公司,特别要留下证人和证据。由于许多中国公司员工没有驾照,而车辆又很多,因此经常有无照员工驾车上路,一出事故将面临严厉处罚,有些人就选择逃逸,在当地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被抓住,后果很严重。
(4)如有比较紧急的情况,如车祸、遇到重伤和重病的人,施救时最好有当地人陪同,以便在医院向大夫或警察说明情况,防止伤员或病人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又无人作证,带来不必要的误解。
对防范安全风险的几点建议
从公司角度讲,首先应加强安全教育,由于安全风险具有突发性,一般很难预料,因此持之以恒的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引起全体员工对安全的重视,自觉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至关重要。
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性规定,以预防为主。如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行车安全规定、外出安全管理规定等。对流动性强的部门,如井队、安装队、运输队、野外勘测、勘察、物探单位,应制定更详细、更严格的安全管理规定,使全体员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真正将安全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
监督和检查相结合,辅之以经济手段,不让制度流于形式。
同时,在用工上,坚持本土化,利用当地雇员的地域优势、人际优势减少公司的风险。注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如培养员工优秀的品质及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
从员工个人角度讲,主要是不断学习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关注所在国政治形势的动态,遵守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积累自我保护的经验等。(作者:天津华北有色建设工程公司副总经理 周克勋)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