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企业管理

以融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5-04-02来源:网络来源编辑:张瑞晨

[摘要]混合所有制的基金管理公司就宛若一艘资本的航空母舰,而一支支PPP基金和产业基金,就像一架架装备精良的资本战斗机,引领区域经济的腾飞发展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热词。其实,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宏观经济新常态却多少带着些苦涩——因为新常态意味着更低的经济增速,常规的地方财政收入自然也很难维持高增长,特别是房地产价格预期的扭转,严重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民间资金链的断裂也让社会冲突有加剧的态势。

  因此,很多过去几年盲目通过设立“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以大搞建设的地方政府,一时间乱了方寸: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入下半场,刚性兑付的神话即将被打破,地方政府的“灰色地带”融资成本高企;另一方面,过去几年进入房地产领域的私企老板日子不好过,一旦区域内民营企业连环破产,民生问题必然会让地方政府更头痛。

  即便是那些过去几年恪守本职、不轻易举债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的命题。毕竟,传统上“依靠政府投资拉动GDP,进而拉高土地房产等资产价格,最终带来社会财富增加和充分就业”的模式,再也行不通了。更为要命的是,随着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民生服务压力。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挑战各地方政府的重大问题。

  建设融资面临更大挑战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日子难过也要继续过下去,而且中央政府虽然关闭了“城投公司举债”这扇门,却开启了省级地方自发自还债和PPP这两扇窗,加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鼓励深化对外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其实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空间。而且,地方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也是2015年社会各界和资本市场最期待的改革红利。过去半年来,内地股票市场的持续强势,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持续的市场热点。这种市场强烈改革预期造就了上市公司的高估值,给了地方政府推进市场化的最佳时机。

  地方政府的现代化治理必须更加依赖市场的力量,提高财政收入和中央转移支付的使用效率,加快各级财政部门的改革。毕竟,以往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以计划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已经明显不适应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产业创新转型需要更多的市场化机制。

  为了贯彻中央的PPP(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去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都针对PPP发布了指导意见,多个省份也出台新规力推PPP;2015年1月19日,财政部更是公布了《PPP项目合同指南》,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力求通过合同正确表达意愿、合理分配风险、妥善履行义务、有效主张权利,是政府和社会资本长期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PPP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以各级财政改革为突破口的地方治理改革,对于建立各级政府的信用约束机制,无疑是新常态下最重要的举措。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实体经济的竞争领域中,政府直接投资减少,这就要求更多的民营企业家进行投资,以带动区域就业、稳定社会。可见,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如何率先给民营经济以信心,恐怕就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又一次竞争了!

  但是,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对实业的投资热情在不断下降;80后、90后的二代企业家,更是不愿意钻进具体的实体机构经营中。很大原因在于实业投资者对政府“依法办事”的信心不足。以地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五省为例,过去几年各级政府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力在不断地加大,当地社会发展比起东南沿海地区欠发达,企业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更处于绝对的劣势,合法利益往往很难得到充分保障,“依法治国”任重道远!

  以PPP创新撬动多方资金

  竞争性领域政府投资收缩,在政策性金融领域也是如此。中央财政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限制了地方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环境保护项目和开发性金融的投资。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中央倡导的PPP模式本质是一种融资模式,这当然是不对的。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为例,华北平原日益加重的雾霾威胁,让很多项目都变得愈发迫切。治霾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中央和地方密切配合,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引入私营企业家管理,以利用PPP市场化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治理综合成本,实质是实现中央、地方和企业的三赢!

  比起地方政府对PPP认识的不成熟,现在更缺乏的是成熟的PPP承做企业。参考国际上市场经济更发达国家的范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政府委托的混合所有制项目招投标,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承做企业和资本市场相得益彰——企业通过项目的财政补贴、特许经营权潜在收益等,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规模扩张。而在中国,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项目承做企业,都还处于对PPP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特许经营权的金融市场评估也还没有体系。

  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PPP创新,不仅要考虑中国延续多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税收、利益和义务协调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级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不足的现状,考虑到项目承揽的私有企业经验不足、与政府议价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架构和金融创新,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把PPP项目成果做实,才是综合解决政府、市场和资金矛盾的最佳途径。

  当下的内地资本市场对地方政府的改革红利期望很高,而且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民间资本积累了相当的规模,完全可以从政府手中接过促进经济发展的“接力棒”。说白了,比起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富了,不缺发展的资金!

  具体讲,地方政府可以参考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通过搭建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混合所有制基金管理公司,将过去分散使用的财政资金归敛为一只只PPP项目基金和产业基金,市场化进行融资和运作,与地方政府、改制国有企业、PPP承做企业分别签订资金划拨等合同,将财政补贴资金划拨职能从政府体系中分离出来,接受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界媒体的广泛监督,进而减少转移支付的“跑冒滴漏”,应该是现阶段破题地方资金效率的可行之路。

  组建混合所有制的PPP基金管理公司

  笔者长期关注雾霾治理问题。以往各级政府的补贴由多个部门负责发放,不仅仅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厅,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发改委、林业部门、农业部门、民政部门等林林总总。本来政府下大决心、拿出来一大块资金对某一个环境领域进行治理,分到诸多衙门口的资金规模却又独立做不成大事。加上这些官僚林立,部门利益和灰色收入,让转移支付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这使得最成功的中国环保企业往往未必拥有最好的技术和施工能力,却必须拥有最好的向政府要补贴能力。

  因此,将环境保护补贴发放职能从政府体系剥离出来,交由专业的PPP基金公司管理,就是最佳路径了。当然,这个政府PPP基金管理公司最好是混合所有制的,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内蒙古的PPP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代表自治区政府利益的股东。但是,为了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制衡机制,股份结构绝对不能是“一言堂”,必须引入民营股东和中央公有制的股东,以制衡地方政府的过度“关怀”。

  股东结构设计过程中,核心央企的金融资本引入由于其具有公有制和市场化运作双重属性,对地方PPP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往往事半功倍。毕竟地方PPP基金管理公司只要公有制股东超过51%、代表地方利益的股东超过51%,就可以保证公司运作符合改革战略意图。进而,PPP基金管理公司、地方政府、项目承办私有企业,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法律框架体系,围绕PPP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进行谈判、招投标、签订合同、监督实施等一系列工作。

  这种混合所有制的基金模式,除了政策性金融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上,核心央企对资本市场的经验优势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我看来,A股市场的持续活跃、以新三板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给了地方政府下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上市的最佳时机,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往地方官员每每忙于“跑中央、要政策、圈园地、卖土地”,未来可能更多的是要“跑企业、给政策、想办法、促上市”,因为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优势行业的上市龙头公司,对区域经济和民生就业的带动作用,在新常态下无疑是巨大的。

  如果说,过去30年中国发展是“增量资产货币化”,那么新常态下的发展则是“存量资产证券化”。地方政府对于国有资产的市场化重组,基本上不能指望风险厌恶型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只能依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融资。地方政府应该集中财力,设立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聘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产业基金进行管理,尽量利用核心央企的资本经验和资源,对区域内存量资产通过市场化的体系重建,注入机制、资金和技术,通过热络的资本市场退出,完成资本的良性循环。在这个意义上,混合所有制的基金管理公司宛若一艘资本的航空母舰,而一支支PPP基金和产业基金,就像一架架装备精良的资本战斗机,引领区域经济的腾飞发展!(作者:许维鸿)

【相关阅读】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