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 正文 项目管理

主体结构施工常见的18种病害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6-04-15来源:编辑:流水

[摘要]

   一、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模板位移。

   (2)倾斜、扭曲。

   (3)胀模、鼓肚、漏浆。

   2.原因分析

   (1)群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

   (2)组合钢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

   (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

   3.防治措施

   (1)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在柱模底部应设定位盘和垫木,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

   (2)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

   (3)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木楞胶合板模应采用定型枋木加强阳角部位。

   二、墙模板缺陷

   1.现象

   (1)模板倾斜、胀模。

   (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

   2.原因分析

   (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对拉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套管破碎。

   (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卡具),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

   (3)找平砂浆或混凝土导墙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

   (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

   (5)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

   3.防治措施

   (1)墙模板应按配板图组装,横竖背肋间距应按模板设计布置,对拉螺栓规格一般为φ12~φ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对拉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或胶合板模的背肋宜设置在板面拼缝处。

   (2)采取导墙支模时,按墙厚先浇筑500mm高的导墙作为墙模板底部的内支撑,导墙混凝土两侧应平整;采取预制导墙块作内支撑时,找平砂浆应平整。

   (3)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应按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

   三、楼梯模板缺陷

   1.现象

   (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

   (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

   2.原因分析

   (1)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

   (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

   3.防治措施

   (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

   (2)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

   (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四、梁模板缺陷

   1.现象

   (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圈梁上口宽度不足。

   (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

   (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

   2.原因分析

   (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 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

   (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

   (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

   (4) 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

   (5) 钢木混合模板材质不同,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

   3.防治措施

   (1)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

   (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

   (3)组合钢模板采用挑扁担支模施工时,枋木或钢管扁担长度为墙厚加2倍梁高。

   (4)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

   五、钢筋错位

   1.现象

   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2.原因分析

   (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

   (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

   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 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φ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六、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现象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

   2.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下料弯曲过大,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卡具安装不紧,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

   (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

   3.防治措施

   (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七、混凝土坍落度差

   1.现象

   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2.原因分析

   (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

   3.防治措施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

   (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 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八、混凝土离析

   1.现象

   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2.原因分析

   (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

   (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人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

   (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3.防治措施

   (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2)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九、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1.现象

   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2)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

   3.防治措施

   (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

   十、混凝土表面缺陷

   1.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2.原因分析

   (1)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

   (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3)漏振或振捣不实。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3.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3)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

   十一、混凝土表面裂缝

   1.现象

   (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

   (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4)拆模过早及荷载过早引起的裂缝。

   (5)乱踩踏已绑扎好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加大,构件有效高度减小,形成沿构件支承边缘的垂直于受力筋的裂缝。

   3.防治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4)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配置构造钢筋和加强筋。

   (5)按规范规定控制拆模时间,避免过早堆积施工荷载。

   (6)板类构件砼施工时,注意保护上层钢筋网片,禁止直接踩踏直径较细的上网片钢筋,增加网片支架数量,对于施工过程中踩踏变形的要及时修复。

   十二、混凝土楼板厚度不一致

   1.现象

   混凝土楼板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局部较厚或较薄。

   2.原因分析

   (1)板底模板标高控制线误差较大,模板支设平整度差。

   (2)浇筑砼的标高控制线不准确,造成砼成形后板厚度不够,或板厚薄不均匀。

   (3)砼浇筑时,没按标高线控制好砼表面标高。

   (4)模板架不牢,砼浇筑时沉降量过大。

   3.防治措施

   (1)支设模板前,由测量人员在钢筋或钢管上打出模板标高控制点,并由进行复核,操作工人按标高控制点引线控制支模标高,技术人员跟踪复核检查。

   (2)浇筑砼前将标高引测到模板或钢筋上,砼操作工人拉线进行标高找平,保证砼楼板厚度及平整度。

   (3)模板架支撑地面压实硬化,无条件可采取其它措施,砼浇筑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模板架进行预检,高度超高的架体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十三、混凝土强度不足

   1.现象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

   (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

   (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

   3.防治措施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相当一部分是立窑生产,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

   (2)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

   (3)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4)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

   十四、砌筑砂浆强度达不到要求

   1.现象

   在常用的砂浆中,M5以下水泥砂浆和M2.5混合砂浆(以下简称低强度砂浆)强度易低于设汁要求;砂浆强度波动较大,匀质性差。

   2.原因分析

   计量不准,未按重量比配制砂浆;砂子过细,含泥量偏大;砂浆搅拌不匀,影响砂浆的匀质性及和易性;砂浆试块的制作、养护方法不当等。

   3.防治措施

   (1)砂浆配合比的确定,宜按《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98),并结合现场实际材质情况和施工要求,由试验室试配确定。

   (2)建立施工用计量器具校验、维修、保管制度。

   (3)砂浆搅拌时应分两次投料,先加入部分砂子、水和全部塑化材料,通过搅拌,再投入其余的砂和水泥。

   (4)试块的制作养护和抗压强度取值必须按《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3)附录二规定执行。

   十五、砖缝砂浆不饱满

   1.现象

   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80%(规范规定);竖缝内无砂浆(瞎缝或空缝)。

   2.原因分析

   (1)砂浆和易性(工作度)差,如使用低强度水泥砂浆;采用不适当的砌筑方法,如推尺铺灰法砌筑。

   (2)干砖上墙。

   (3)砌筑方法不良。

   3.防治措施

   (1)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如不宜选用标号过高的水泥和过细的砂,可掺水泥量 10%~25%的粉煤灰。其掺量必须经试配确定,以达到改善砂浆和易性的目的。

   (2)改进砌筑方法。不得采取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三一砌筑法”或“2381砌筑法”。

   (3)严禁用干砖砌墙。冬季施工时,应将砖面适当润湿后再砌筑。

   十六、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

   1.现象

   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槎口部位用断砖砌筑;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密实,灰缝不顺直。

   2.原因分析

   由于施工组织不当,造成留槎过多;退槎留置方法不当;随意留设施工洞口。

   3.防治措施

   (1)在安排施工组织计划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考虑。外墙大角应同时砌筑。纵横墙交接处,有条件时也应同时砌筑。如不能同时砌筑,应按施工规范留砌斜槎,如留斜槎确有困难时,也可留直槎,且应用阳槎,并按规范规定加设拉结筋。

   (2)退槎宜采取18层退槎砌法,为防止因操作不熟练,使接槎处水平缝不直,可以加小皮数杆。

   (3)后砌非承重120mm的隔墙,宜采取在墙面口留榫式槎的作法,不准留阴槎。接槎时,应在榫式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层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刀将砂浆塞严,以稳固隔墙,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的影响。

   十七、填充墙砌筑不当

   1.现象

   框架梁底、柱边出现裂缝;外墙裂缝处渗水。

   2.原因分析

   柱边少放、漏放拉结钢筋;梁下墙体一次砌完,或梁下口一皮砖平砌。

   3.防治措施

   (1)柱边(框架柱或构造柱)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2φ6,且在砌体内锚固长度不小于1000mm的拉结筋。若少放、漏放必须在砌筑前补足。

   (2)填充墙梁下口最后3皮砖应在下部墙砌完3d后砌筑,并由中间开始向两边斜砌。

   (3)如为空心砖外墙,里口用半砖斜砌墙(同本条(2)款);外口先立斗模,再浇筑不低于C10细石混凝土,终凝拆模后将多余的混凝土凿去。

   (4)外窗下为空心砖墙时,若设计无要求,应将窗台改为不低于C10的细石混凝土,其长度大于窗边100mm,并在细石混凝土内加2φ6钢筋。

   (5)柱与填充墙接触处应设钢丝网片,防止该处粉刷裂缝。

   十八、砌体墙体裂缝

   1.现象

   砌块墙体出现斜向裂缝或类八字裂缝,门窗洞口则主要为上角水平裂缝。

   2.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为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也有的是因为二者的共同作用所产生。

   3.防治措施

   (1) 除了按施工规程规定填充墙两端与钢筋混凝土柱伸出的锚筋拉结,顶部采用实心黏土砖(或木楔) 斜向顶紧措施外,还应在接缝处增设与基层整体连接的构造措施增强,例如可在砌体接缝处的抹灰层布设500 mm宽的钢丝网片,也可以加设打孔麻布片等。

   (2) 部分砌块(如混凝土砌块) 砌筑前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减少墙体收缩,干燥程度视所在地区的气温和湿度而定,一般以控制砌块含水量不大于现场年平均湿度为宜。砌块龄期以养护2 个月后使用为好,严禁使用龄期不足28 d 的砌块,同时还要注意砌块堆放现场的排水防潮。冬季不得使砌块浸水受冻,炎热干燥时应稍微喷水湿润。

   (3) 对大面积的填充墙,可在墙体连续、竖向减弱的断面处设置控制缝,其形式可以采用企口缝或预制嵌缝条,使裂缝出现在不引人注意的控制缝处为好。

   (4) 砌筑要以主规格砌块为主进行排块,不得使用不合格的砌块,砌筑砂浆塑性要好,力求使灰缝填塞饱满密实。夏季向阳面的施工,应避开中午的高温照射,以减轻墙体的收缩应力;对刚砌好的墙体,遇雨天要覆盖防潮。

  

【相关阅读】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