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一线风采

在“豆腐”上立起“定海神针”

—广东范和港大桥项目施工纪实

发布日期:2014-10-29来源:本站编辑:靳明伟

[摘要]

  6月2日,随着广东惠州市范和港大桥工程27号主墩主塔顺利封顶,压在中交二航局深圳分公司范和港大桥项目部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范和港大桥主塔全部封顶。两年多来,在惠州第一座跨海大桥范和港大桥的建设中,面对种种施工难题,该项目部为自己找方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方案优化,成功破解了施工过程中的一道又一道难题。

  在“豆腐”上打桩

  据项目总工黄成光介绍,该大桥所在海域地质情况复杂,淤泥层厚,溶洞密布,溶槽、溶隙交错,稳定性差,且岩面高差大,在这样的海域里进行桩基施工,有时就像在“豆腐”上打桩。

  为攻克这些棘手难题,项目部成立了溶岩海域桩基施工技术攻关小组,聘请经验丰富的地质专家常驻指导,对施工工艺进行多项改进,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由于业主对桩基防腐要求非常高,项目部改变以往海水造浆工艺,巧妙利用有利地形引进水库水,采集地下水和地表降水,采用淡水造浆工艺,降低桩孔泥浆的氯离子含量,提高混凝土的抗腐蚀性。同时,项目部一方面精选优质粘土,通过合理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粘度来确保一般地层和易塌地层的成孔质量。另一方面优化冲孔过程,开孔时,加入粘土低锤密击反复冲挤造壁,基岩中钻进时,加入粘土、石块,加大冲击能量,提高钻进效率,从而保证孔内泥浆液面的稳定。

  项目部通过综合分析、探查溶洞的分布、联通情况,合理安排各墩位桩基施工顺序;通过观察钻机操作时的提锤、落锤情况分析斜岩的分布情况,采用片石和粘土填堵溶洞、反复回填片石修整斜岩,并建立应急预案机制,成功解决桩基施工难题。

  目前,全桥桩基施工已接近尾声,412根钢护筒就像一根根“定海神针”直入海底,一类桩的比例也达到了优质工程的标准。

  立起“定海神针”

  工期紧、任务重,传统的、单一的承台施工工艺已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如何有效缩短承台施工周期,关系到总工期的压力,且看该项目部是如何立起“定海神针”的。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考虑、各个击破”,该项目生产副经理汪倩在认真分析了各承台构造特点、水文及地质条件、工期计划、资源配置等情况后,拟出了“十六字方针”作为管理思路,采取“一二三”施工策略,即成立一个指挥中心,分主桥和引桥两个工区,开辟主桥、引桥陆上和引桥水上三个工点。主墩、辅助墩承台施工由于防腐要求高、设计封底厚度偏薄、温控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单壁有底钢吊箱工艺施工;引桥陆上承台施工由于背山靠海便于就地取材,节省辅助措施费用,故采用人工筑岛的工艺,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

  在引桥水上承台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坚持工艺创新,改进施工流程,先后成功设计并应用了钢板桩围堰填筑、后支法钢板桩围堰、先支法钢板桩围堰三种工艺,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节省了数百万元的成本。

  玩转大块头

  “我们针对引桥墩身墩形复杂、过孔难度大等特点,对造桥机进行多项改制和改良,成功解决了施工难题,创造了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谈起移动模架,主管引桥上构生产的项目副经理石雅水如数家珍,一脸激动。虽然第一次跟它打交道,但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和热情,项目部不仅很快“玩转”了这个“大块头”,而且在上面做足了文章。

  在移动模架推进过程中,随着引桥墩柱高度的增加,原来单纯依靠吊车安装牛腿的方法已经不适用。项目部历时三个多月自行设计、制作出了一个悬臂梁吊架系统,完美完成了牛腿安装任务。由于该悬臂梁的外形像一条扁担,因而取名为“扁担梁”。用“扁担梁”安装牛腿不仅省钱,而且使用简单,省时省力,安装过程实现了人机分离,安全也有保障。

  就在该桥南引桥右幅19跨箱梁现浇完成时,项目部又围着移动模架转场做起了文章。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方案也几经优化,最终在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8个油压千斤顶和104根钢绞线整体下放和提升的方案,“稳快省”地实现了这个530多吨重“大块头”的“完美转身”。

  “成功者为自己找方法,失败者为自己找理由。”在谈到施工管理时,项目经理邓三军满怀自信地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找方法!”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