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十一局五公司承建的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汶川一号隧道实现双线贯通,成为汶川至理县段贯通的首座4500米以上特长隧道,也标志着这一汶马高速全线重要卡控工程成功突破泥石流堆积体和地震断裂带两大难题。 汶川1号隧道为左右分离式特长隧道,左线长4777米,右线长4796米,设计为双向四车道,时速为80公里每小时。隧道围岩除一部分IV级围岩外,其余均为V级围岩,穿越两个特殊地质段,即郭主铺泥石流堆积体和茂汶断裂带及影响带,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能顺利穿过泥石流堆积体和地震断裂带,主要得益于我们做到了‘两防’,即防水、防变形。”项目经理陈理介绍。
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境内的汶马高速全长172公里,桥隧比86.5%,是国内目前桥隧比最高的一条高速公路在建项目,被喻为“雪域天路”,其中隧道32座共96公里,超过总长的一半,各在建隧道普遍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状况差等建设难题。
今年3月份,汶马高速公路汶川段“全线隧道施工现场观摩会”在该部召开,汶川一号隧道先进的防水系统、防变形等施工技术得到了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成为全线的样板。
“这一段隧道洞身就在泥石流堆积体内,长180米,都是些块石和碎石,最小埋深仅30米,地层松散,岩体崩塌严重,渗水性强,稳定性差,很容易引起隧道变形、突水、突泥。”隧道内,项目经理陈理边走边向笔者介绍。
如何安全顺利穿过泥石流堆积体一度让他们犯了难,因为这种地质不仅在汶马高速全线是“独一份”,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少见。
“刚进入这一段的时候,渗水得厉害,岩体又太破碎,说是五级围岩,其实这段围岩情况比五级还差。”项目党工委副书记商国权告诉笔者。“我们都开玩笑说是五级+。”
同样是因为围岩破碎,隧道掌子面每放一排炮,测量队都要重新布点,对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位移进行监测。按要求五级围岩是5米进行一次监控量测,在汶川一号隧道却是每隔2到3米就进行一次。项目测量主管宋红军坦言,汶川一号隧道的测量任务比他干过的其它隧道都要重。“为了确认围岩的稳定性,预防坍塌,保证施工安全,再苦再累也值得。”
为了“防水、防变形”,确保施工安全,费心费力的不止测量队,项目部成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小组,群策群力,最终对症下药,开出了“三剂良方”:提前进行泥石流沟地表注浆对土体进行加固;在隧道顶部采用30厘米厚的混凝土进行铺砌,减少地表水下渗;将自进式锚杆改为管棚施工,提高安全系数;增加锚管长度,减少隧道变形。
通过地震断裂带时,项目部严格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加固、早成环、勤测量”原则, 其中,为了增加支护强度,他们创造性地采用双层拱架,两层拱架外还使用了“有弹性”的泡沫混凝土,建起了一道“消能隔离层”:在发生地震时增加了一道应对地震波冲击的“缓冲带”,此方案不仅保证了安全,与原设计方案相比还加快了施工进度。
自开工建设以来,汶川一号隧道至少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次地震,安全质量均未出现任何问题,经受住了考验。
地震考验的不只是工程,还有干工程的人。经过建设者们821天的艰辛付出,最终提前半年实现贯通目标,大家紧绷着的一颗心也终于可以放一放了。“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咯”、“我的手机今天晚上11点后就关机,谁也不要骚扰我”……
汶川一号隧道的安全顺利贯通,离不开十一局五公司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项目经理陈理每天都要上工地“转两圈”,本来身材就瘦小的他已经被晒得黑黑的,大家开玩笑说他“瘦小黑”;项目出纳崔东艳,身兼数职,项目专门为她拍的短视频《我们没什么不同》讲述了崔东艳带着年幼孩子在项目部忙碌而普通的一天的故事,感动了公司无数人;项目技术主管曹鑫,离家最近回家的次数却最少……而他们“不惧艰难,敢于拼搏”的“铁军精神”也得到了出席当天隧道贯通仪式的四川省阿坝州副州长赵京东等领导的赞扬。汶川一号隧道是 “干一方工程,留一方口碑”的最好写照。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