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是处于动态发展环境中的企业对其未来总体目标和行动的一种规划,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企业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有决定性的意义。从长远来看,更关系着企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目标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东道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等。从国内外建筑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其主要的发展战略有四类:
单一经营战略。单一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工程总承包的某一环节,比如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咨询公司、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国的建筑企业在前期的国际化战略选择中多是以施工承包商的身份参与的,这样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强化自身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但是由于资源集中,单一化经营的风险比较大,特别是工程施工环节的竞争比较激烈,利润回报低,可模仿性、可替代性比较高,如果遇到国际建筑市场需求下滑,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同心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战略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增加和原来产品和服务相近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经验知识、组织架构、人员配置、销售渠道、以核心业务为中心向外辐射。例如从事土建施工的企业涉足安装和装饰业务,从事基础施工的企业涉足主体施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经营风险。
纵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扩展,提高企业的经营领域和范围,纵向一体化战略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战略。
①前向一体化战略主要是指向产业链的下游扩展,例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通过对销售和分配渠道的控制,企业能够增加其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回报率。②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向产业链的上游扩展,例如企业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初级投入品,通过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企业可以保证原材料等投入品的质量以及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优化企业整个的价值体系。
复杂多元化战略。复杂多元化是指企业从事和原来的业务没有任何联系的活动,例如建筑企业从事餐饮服务业。业务之间没有产生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会导致每个行业资源投入的减少,降低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从国际建筑市场来看,工程发包模式正在从总承包模式向全方位价值链体系过渡。作为中国的建筑企业来说,长期处于工程施工等初级产品提供商的位置,正处于“微笑曲线”的谷底,利润回报率非常低,对一些附加价值比较高的环节鲜有涉及。因而中国建筑企业应该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延伸自身的价值链条,企业可以从一个单一环节的承包商转化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承包商。以中国交建为例,作为国资委所属的特大型央企,为统筹开发市场,追求增量发展,中国交建在现在业务的基础上成立了多个事业部,这种多事业部的组织机构和总部——子公司的职能分布,是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保证。
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建筑企业国际化是企业把自身所拥有的技术、资金、设备、人力、管理经验等资源转移到目标国市场,并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在目标国市场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的过程。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不仅关系着企业能够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及拓展其业务,还关系到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和期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建筑企业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其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不同于其他行业,常见的企业市场模式为出口进入式、合同进入式和投资进入式。
出口进入式是指企业在目标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生产产品,在目标国市场销售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出口进入式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类。合同进入式是指在不涉及股权或产权的情况下,拥有技术、商标、声誉、工艺等的企业通过与目标国企业之间签订长期的合同来把其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转移到目标国市场的一种方式。一般包括了特许经营、许可证经营、合同契约、交钥匙工程、技术协议等具体形式。投资进入模式是一种以股权或产权为基础的市场进入行为。投资者对目标国企业拥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从而形成跨国企业,其具体的形式分为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独资企业又分为新建和兼并两种方式。
在这三种市场进入方式中,投资进入的资源投入最多,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大,但同时也对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最高,市场渗透力最强。国际工程承包提供的产品一般具有一次性、渐进性和现场作业的特点,因此贸易式的进入方式一般不适用。
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属性
影响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包括企业自身的能力因素、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目标国市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其中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是进入模式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不随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市场进入模式之间有着不同的内在属性,一般来讲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属性包括四个方面:
资源承诺。不同的市场进入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资源投入水平,并且由于企业资产的专属性,这些资源一经投入便构成了企业的沉没成本。出口进入方式、合同进入方式、投资进入方式的资源投入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控制水平。控制水平是企业对国外经营项目的资源控制,进行经营和战略决策的能力。控制水平越高,企业内部化交易的程度越高,外溢风险降低,越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战略思想和目标。但同时控制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资源承诺的提高。从出口进入、合同进入到投资进入,控制水平不断提高,投资进入中的少数股权、对等股权、多数股权、绝对控股等投资具体形式的控制水平也是逐步提高。
风险传播水平。风险传播水平是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中所暴露的外部风险敞口,这些风险包括技术外溢风险、目标国市场的经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在出口进入、合同进入、投资进入等方式中,合同进入以及投资进入中的合资进入的风险传播水平最高,特别是合同进入中的项目合同契约、特许经营、许可证经营等方式面临着很大的违约风险和技术外溢风险。
灵活水平。当企业进入目标国市场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时,企业在面对目标国环境变化时的退出障碍提高,战略伸缩性降低,企业很难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退出该市场。以上这四个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是相互权衡的,更高的控制水平要求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承诺、更大的风险敞口和更小的战略灵活度。因而企业在进行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时候要以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为依据,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进入模式。
建筑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自身能力因素。企业的自身能力属于企业的内部因素,是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条件和禀赋,它包括了企业的规模、国际化的经验、技术能力以及战略需求四个方面。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国际工程企业资源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资本实力、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从国际工程市场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产业集中度非常高,20 家最大的国际承包商已经占居国际市场营业份额的 50% 以上。规模大小不同的企业对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样,企业的规模越大,选择高资源承诺、高控制等长期投资模式进入市场的倾向性越高。
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国际化经验少的工程企业倾向于选择合同进入模式,这样可以规避大量的市场经营风险。随着企业国际工程经验的增加,项目管理经验的增多,其对高资源承诺和高控制程度的市场进入模式的偏好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一般通过技术知识和知识的隐含性两个维度来对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企业技术的专有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高控制的市场进入模式来防止外溢风险,巩固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的隐含性越高,企业更可能采用内部化转移的方式来使其价值最大化,对目标国企业达到一种长期经营和控制。
企业的战略需求。国际工程企业在全球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全球价值的最大化,并不以某个市场的价值最大化为依据,这就决定了工程企业对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其全球各个市场之间的联系和协同效应。
目标国市场因素。目标国的市场因素包括了目标国的市场规模和成长性、市场竞争状况、市场进入壁垒以及生产要素条件。
市场规模和成长性。市场规模和成长性反映了目标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成长趋势。当国际工程市场规模、成长空间大时,建筑企业可以采用投资进入的模式,尽快的融入当地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实施本土化经营,达到经济上的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当市场规模小、增长饱和甚至停滞时,企业进入海外工程市场的竞争强度大、经营风险大、利润回报率低,一般采用资源投入少、周期短的市场进入模式。
市场竞争状况。市场竞争状况反映了目标国市场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强度。对于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企业倾向于采用合同契约等非股权的进入模式;对于接近于垄断的市场,企业倾向于采用投资进入的市场模式。
市场进入壁垒。市场进入壁垒高时,国际工程企业对于资源承诺、控制度高的市场进入模式一般都采取谨慎的态度。但是一旦企业突破该壁垒,这些壁垒又成为企业的市场进入保护屏障。
生产要素条件。国际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素的本土化程度很高,因而当地的要素条件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如果生产要素廉价而充足,企业多采用长期进入的模式;相反,如果生产要素缺乏而昂贵,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契约进入模式。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本国的市场规模和投资环境、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的投资环境、本国和目标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对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杨永胜)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