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建筑总承包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工成本过快增长的问题,提前谋划、长远设计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要采取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的策略,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劳务基地形成劳动力资源储备,通过培训提高劳务工人技术技能,以高素质高效率降成本促效益上。
按着“定点定向、专业配套、双向选择、战略合作”的原则,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壮大”为目的,加大劳务基地的建设力度,使企业的劳务队伍规范化、基地化,逐步减少非劳务基地队伍所占比例,劳动力资源将主要由劳务基地企业成建制的输送。通过劳务基地建设培养能满足建筑总承包企业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劳务后备大军,并形成工种配套,能承接各类工程项目的内部劳务市场。劳务基地建设应把握好几个重点环节:
按法人化、规范化、规模化“三化”标准,加强劳务基地企业准入管理。“法人化”:选择有良好合作经历、有长期合作意向、愿意建立劳务基地的劳务公司为载体。“规范化”:要结合本地劳务资源结构,做好劳务、选拔、培训和储备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管理、组织和服务制度,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与水平。规模化——按“大客户,大项目,大队伍”的思路,劳务队伍的劳动力储备能满足总承包企业较大和特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特殊工种100%持证上岗,有较高的现场管理能力。
建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选好留住优秀劳务队伍。要坚持每年一度考核劳务队伍,实行优胜劣汰。考核按企业资质等级、施工能力、配合服务、工期质量等多项指标进行打分,没有达到劳务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的,列为不合格劳务分包商,要从合格分包方花名册中删除。建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评选,建立了劳务队伍信用档案,如劳务队伍的特长、施工经历、项目经理(施工队长)资料、信用等级等,为今后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选用不同队伍提供了依据。通过信用等级评价打造劳务企业诚信体系平台,调动劳务队伍的积极性。
多措并举调动劳务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福利待遇,有利于调动劳务工人的积极性,减少人员的流失,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项目经理部在解决好工作场所各项安全设施的同时要推广人性化管理,如解决好避暑驱寒等基本问题、生活区维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食堂操作人员持证上岗,饮食住宿条件合乎标准。对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施工周期较长的项目,要设置理发室、医务室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广工厂化模式,改变传统建筑施工特点,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逐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如为劳务工人提供夜校、休息室、电视房,提高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改善生活质量,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
引导建筑劳务工走上“产业工人”道路。分析表明,总包企业使用的建筑劳务工存在的问题是文化层次较低、技能不高、人员流动性大,有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这种情况造成劳务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拼凑起来的,没有形成合理的专业工种结构,专业优势不突出,路桥、基础设施、机电安装等专业劳务分包企业很少,竞争力不足。达不到总分包合作双赢的效果。所以引导建筑劳务工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化提高农民工素质迫在眉睫,也是必由之路。
打造产业工人队伍,使产业工人回归,提高劳务工人的素质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总包企业的需要,也是劳务企业自身的需要。要提高劳务工的基本素质、提高其知识技能,就要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下,向基地后方培训和在总包企业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转化。建立在地方政府宏观引导下、总包企业积极参与、劳务企业主动落实的培训机制,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建筑业产业大军中的一分子,爱岗敬业。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继续坚持做好入场教育,继续坚持办好农民工夜校,开设技术专题讲座,开展技术大比武活动。三是采取差异化、多层次的经费分摊机制。要做好普及型的技能培训,总包企业依托农民工夜校作好培训,也可负担部分师资费用。在提升型的技能培训中探索由劳务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担培训经费的方式,结合劳务基地建设鼓励劳务企业与技能培训学校联合办学,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技能培训平台。
探索多种用工形式,加大劳动力资源储备。一是完善劳务派遣。这种模式较好地化解了用工合同风险,保障了关键岗位用工的稳定。二是抓好专项施工的“架子队”。较早时期专项施工采用“小班组”这种用工模式,由于劳务工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容易产生“劳动力固化”的现象。发展到现在,采用了在铁路专项施工的架子队。从技工学校、劳务基地招收年轻技术工人,为企业培养技能水平高、忠诚度高、专业化水平高、主人翁意识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三是鼓励总包企业探索组建自有劳务公司。自有劳务公司要有以下主要职能:以投标的方式,承担本企业建筑施工劳务作业分包工作;负责施工现场劳务作业管理工作;组装社会劳动力资源,为主业储备优质劳动力,保障施工生产需要;安置主业富余人员及企业改制分流人员;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劳务培训,提高劳务队伍素质;平抑内部劳务价格,抑制劳务价格无序增长,降低劳务人工成本。
(作者: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董亚兴)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