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此后十余年间,利好东北的政策不断出台,屡见不鲜。日前,为了效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国务院近日出台《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推进到新阶段,为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提供坚实支撑。
5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10版刊发了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宪魁的署名文章《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
文章称,前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是促进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件。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补齐民生这个短板。妥善安置煤城、林区等资源型城市转型转业职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业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人掉队。
“揪心”曾经的“共和国长子”
东北三省曾经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行一步的政策支持,一度领先发展,被称为“共和国长子”。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在振兴战略的支持下,2007—2010年,东北经济还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东部地区。然而从2013年开始,东北经济明显减速。
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居于后10位,其中黑龙江位居倒数第三位。2014年东北经济进一步下滑,黑龙江、辽宁、吉林GDP增速分别为5.6%、5.8%和6.5%,分别位列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位。
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GDP增速分别为3%、5.7%、6.5%,辽宁排在末位。从地级市层面看,2015年全国有14个地级市的GDP为负增长,位于东北地区的有6个。
在2015年4月10日的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
2016年第一季度,东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依然位列倒数后5位,其中黑龙江、吉林增速分别为5.1%、6.2%,比去年同期分别加快0.3、0.4个百分点。辽宁经济增速则继续下探,为全国唯一经济增速负增长地区,只有-1.3%,去年同期则是1.9%。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员于左认为,东北经济增速全国垫底,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质量重视不足,忽视了结构调整;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重视不足;过于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重视不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过深,对市场失灵弥补不足,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不仅错失了历次结构调整的良机,而且使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
振兴十年有否成效:用数据说话
有声音认为,东北振兴10年后,东北地区GDP的“失速”,说明振兴政策没有成效。
对此,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孙志明表示,从数据来看,东北GDP在1978年占全国的14%左右,到2003年下降到全国的9.14%,而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了全国的8.4%。11年只下降了0.74%,比前25年大大减慢了。
他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提高其在全国的地位,而是抑制住下降的速度。所以不能武断定论是结构性衰退,而是因为东北特殊的产业结构,是我国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造成的。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也曾表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多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另外,在经济下行、全国普遍调低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的情况下,东北三省设定的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并未降增速。2015年增速仅为3%的辽宁,目标是6%,相比2015年时的目标并没有调高,但如果考虑2015年的实际增速,2016年的目标相当于翻番。黑龙江、吉林设定的目标分别为6.0%~6.5%、6.5%~7%, 均高于两省2015年实际增速。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东北三省有基础、有条件,经济增速可以回升,以制造业为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东北具有的优势是很多省份不具备的。
发展迎来新挑战
随着宏观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东北地区在发展中遇到一系列新挑战: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导致经济增长的空间和韧性有所下降。2016年第一季度,辽宁GDP增速为-1.3%,吉林为6.2%,黑龙江为5.1%,三省GDP增速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东北三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国企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则比全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和地区内民营企业的平均水平低不少。这一方面是受到国企产业分布情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国企活力不足有关。
三是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偏慢。从2015年的情况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辽宁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同比增长3.2%,吉林增长12.6%,黑龙江普遍预计在5%以下,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则为10.2%。
四是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在上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分资源性城市、单一结构性城市经济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有所增强,但相关主导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在经济运行中的占比仍然过大,对城市和地区经济仍有巨大影响力。
上述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困难,具有结构性、深层次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仅靠东北地区自身很难得到调整与有效克服,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有进一步的安排和推进。
四个基地全面推 建成经济支撑带
此次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是东北振兴战略的升级版,也是中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和创新发展攻坚阶段的新战略指针。
在产业层面的核心举措是:“加减乘除”一起做,“四个基地”全面推。到2020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东北地区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为实现“四个基地”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东北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竞争优势,扶持新兴产业、转型传统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深化国企改革的“加减乘除”方略,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另外,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做出的部署可称为:“横竖撇捺”同步走,“经济支撑带”全建成。
“经济支撑带”是东北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根据《意见》,到2020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30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为实现“经济支撑带”战略目标,东北地区在区域战略上要实现“横竖撇捺”同步走。
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下,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得以实现和巩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做好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互动衔接,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还须指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东北的治本之策。因此,东北地区要切实推动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相关链接
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
一、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充满内在活力新体制
《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黑龙江发展最大障碍是体制性短板,必须以啃硬骨头、敢涉险滩、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做好引导增量的“加法”、化解过剩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法”和简政放权的“除法”,在解决“短”上下功夫,推进改革举措落地。抓紧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把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同化解产能过剩、淘汰“僵尸企业”结合起来,该重组的重组、该兼并的兼并、该退出的退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从供需两侧推进,更加注重创新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深入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产业转型攻坚行动计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为牵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三减”行动计划,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黑龙江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优质肉蛋奶生产大省,加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战略转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走出一条依托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路子。
二、坚持创新扩量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黑龙江产业结构偏传统、新兴产业比重小是“短”,但发展基础优势明显,关键是要把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重点,把“短”避好克好补好。我们要深入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坚持创新促升级、扩量调结构,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装备制造、能源、石化、食品等传统产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基,要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把旧的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新兴产业是龙江发展的希望所在,要持续抓好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已有基础的产业,对成长性好、极具发展前景的机器人、高精尖焊接、燃气轮机、石墨和钼产业要强力推进,争取打造千亿级大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黑龙江第三产业存在着质量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和旅游等产业,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产业创新升级扩量,走出一条产品向中高端延伸、结构布局合理、质量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的新路子。
三、加快“龙江丝路带”建设,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若干意见》指出,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黑龙江地处偏远不靠海是“短”,但通过“龙江丝路带”建设,经黑龙江至俄罗斯到欧洲和日韩的3条国际经贸大通道已经打开,中俄博览会和哈洽会作用更加凸显,这是扩大对外开放之“长”。我们要深入实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以畅通国际经贸大通道为牵动,发展大物流,打造大平台,集聚大产业,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加强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以“三桥一岛一道一港”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跨境基础设施多点对接、互联互通,着力构建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推进同“龙江丝路带”有关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全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龙江发展物流企业和进出口加工企业,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通过“龙江丝路带”建设,走出一条以国内区域合作为依托,以对俄开放为重点,打造面向欧美、日韩及港澳台地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路子。
四、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若干意见》指出,要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我省城镇化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总体质量还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病”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把城市群和城市圈作为城镇体系发展的主体形态,加快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和“三供三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轴两环一边”的铁路网主骨架,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立县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基础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产业支撑有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龙江鲜明特色的新路子。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取得共享发展新成果
《若干意见》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补齐民生这个短板。妥善安置煤城、林区等资源型城市转型转业职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业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
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人掉队。全面实施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改造,力争到2017年完成14万户采煤沉陷区棚改任务,到2020年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收入、教育、社保、医疗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通过编织好稳固社会保障网,走出一条基本民生得到改善、小康民生全面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新路子。
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释放生态建设新优势
《若干意见》指出,生态环境也是民生,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努力使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更美好。良好生态是大自然恩赐的宝贵财富,也是黑龙江多年来加强保护的结果,更是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要把生态这个“长”扬起来,依托优势解决转型发展之短。深入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围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产业方向,围绕绿色生态这个金字招牌招商引企上项目,利用冰天雪地资源做大做强冰雪经济,深入挖掘江河、湖泊、湿地等水生态优势发展湿地湖泊经济,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以大森林为依托发展林菌、林果、花卉苗木、林中养殖等现代林中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龙江”。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优势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产业富省惠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