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焦旭
在振华重工南通建造基地,远远望去,一排排轨道吊整齐划一。这是振华重工最新打造的双箱自动化轨道吊,将在全球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自动化码头上使用。
首秀
作为项目经理,忻程龙感慨,项目开创了自动化码头的两大先河:一是双箱自动化轨道吊首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二是电机、制动器、减速箱“三合一”的创新使用,不断挑战在空间和布置上的设计极限。项目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前所未有。
轨道吊是自动化码头的后场设备。集装箱船靠岸后,岸桥第一时间将船上的集装箱卸下,放置到自动化引导小车上行至后场堆箱区域,然后由轨道吊 “接力”摆入堆场目标位置。即便是装船,轨道吊也能大海捞针般精确找到货物,送至在约定地点等候的自动化引导小车上。全部过程通过系统中的指令自动完成。
近年来,自动化双箱岸桥的技术日趋成熟,已成功运用在自动化码头上,提升了码头装卸船效率。然而,自动化双箱轨道吊面对的工况更加复杂,也因此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全球尚未有过应用实践。
2015年3月,上海洋山港决定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负责提供10台岸桥和30台自动化轨道吊。作为全球吞吐量第一的大港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何提升码头使用率成为洋山港的首要考虑因素。他们大胆提出:在海侧一面,使用自动化双箱轨道吊,配合自动化双箱岸桥作业,尽快释放岸线空间,提高码头的使用率。这样一来,理论上能够提升50 %的工作效率。
此前,振华重工曾于2012年研发出了双箱轨道吊,如今,自动化双箱轨道吊的应用难题被推到眼前。 “难就难在工况复杂,不像岸桥对应的是靠泊船只上摆放整齐的箱子,在地面上,两个箱子可能会出现八字形摆放、错位摆放、箱子间隙不等的情况,自动化轨道吊要像人脑一样,识别并微调双箱位置,准确抓取。这要求我们必须精确计算出合适的容错率,结合码头实际情况,预设出多种工况。 ”忻程龙解释道。
创新
研发压力笼罩着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 “不允许失败,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设备必须交付并投入使用。 ”研发团队的两位机电主管杨在华和袁奕压力巨大。
2015年7月20日,项目开工不久,振华重工在上海牵头组织了一次三方技术交流会,上海港用户、美国技术公司和振华重工研发人员参会。美国技术公司是设备电控系统的供应商,在单箱轨道吊自动化系统方面拥有技术专利,此次与振华重工合作,共同探索研发双箱轨道吊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交流会围绕 “边装边卸”的工艺进行讨论。
“边装边卸”是场效率革命。靠海一侧轨道吊负责对接船舶集装箱,靠陆一侧轨道吊负责对接集卡集装箱,以往,二者合作模式是单向循环,海侧一方卸船后进入堆场,等待集装箱装上集卡后,再回到海侧。研发团队演示了新的工艺:海侧轨道吊卸船后进入堆场,陆上轨道吊同时启动,双方在堆场区的某处交接集装箱后,各自进行下道工序,形成双向循环,省去等待时间,提高装卸效率。
话刚落音,美方代表们连连摇头, “不可能,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强烈反对的理由是接力区域容易出现相撞的安全隐患,第一天会议不欢而散。会后,振华重工研发团队就美方的疑问进行论证,并去码头实地考察,将方案细化,聚焦接力区域的四个点,并在自动化系统中合理规划行走路径,有效避免安全隐患。连续3天的争吵终于有了结果,2015年7月22日下午,几乎是在会议的最后一刻,美方终于点头,同意了这一全球首创的工艺。
与用户的沟通同样靠“吵” 。在2015年9月的一次初审会上,杨在华对用户提出的电机、制动器、减速箱“三合一”驱动表示担忧,并提出了替代方案。从成本上来看, “三合一”可以节约成本,节省空间,但从技术和实践应用方面来看,由于高速轨道吊速度高、冲击大, “三合一”驱动容易造成过早磨损,可靠性较低,且以往在低速设备上出现过漏油、箱体开裂等问题。杨现华极力反对, “吵得最凶时候,用户的一个技术经理都拍桌子了,真的红了脸。 ”吵了两天,终于有了结果,30台轨道吊中有14台采用“三合一”驱动,其余16台选用振华重工推荐的方案。看似各退一步,实则给研发小组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30台设备分海陆侧摆放、分单双箱、分不同驱动方式,尽管杨在华竭力降低设备的多样性,最终仍形成了16种机型。
精确
30台设备,16种机型,外观相似,为避免总装制作出错,忻程龙给每台设备做了一张“身份证” ,列出了设备在码头上的分布位置、安装方法、注意事项等详细清单和示意图。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总装的20台设备无一出错。
研发组的每位成员都在认真履行职责。袁奕是电气负责人,负责与美方技术公司联系。为了赶进度,他精确计算时差, “最近那边是夏令时,时差从13小时缩短到12小时,我们就把沟通会提前了1个小时,定在晚上9点半,争分夺秒嘛。 ”春节前夕,刚好赶上设备的送电调试节点,研发组轮流加班。
2015年天津港大爆炸事件也引起了小组的关注。他们深知码头区域的消防安全十分重要,而在洋山港项目中,为了提高场地利用率,两台设备间通道只有1 . 7米,尽管用户表示这类通道并不作为消防通道,杨在华等人还是把已经设计好的布置推翻重来,花了两周的时间重新布置,将两机之间的通道拓展为3 . 5米,为日后维保留出更大空间。
此外,在设备高压房的布置上,研发组出于安全考虑,前后做了6种方案与用户商讨。对于这个超短周期的项目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但研发组认为,类似的工夫花得“很值得,很有必要” 。
如今,项目已进入尾声,首批5台设备即将于5月发运至上海洋山港。届时,这些双箱自动化轨道吊将首次投放市场,撬动自动化码头新一轮的效益革新。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