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企业管理

建企品牌建设的几个误区

发布日期:2014-06-24来源:本网编辑:龚炜

[摘要]不能说建筑企业没有品牌意识,其实大家都很重视品牌,但不得不说,现实中我们的品牌建设确实存在一些误区,亟需围绕品牌战略进行品牌整合运营。

  随着两会结束,2013年国家宏观形势和政策逐渐明朗,增速降低、转型发展是主基调,学过紧日子对建企来说日益重要了。总体上,经济增速和建筑业增速都会下调,建筑企业普遍活得不错的现象会出现变化,产业整合会逐渐开始。新一轮的竞争,能力竞争权重加大,传统的关系竞争力竞争影响减小。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多的是把控战略和品牌建设的能力,将显示越来越强的作用。不能说中国建企企业家没有品牌意识,其实大家很重视品牌,嘴巴上也常挂着品牌二字,但不得不说,现实中品牌建设存在一些误区。

  建筑企业品牌建设的误区

  误区1:越大越有品牌。有品牌的企业似乎都很大,微软、苹果、宝洁等,行业内的中建、上海建工等,因此大家以为要成为大品牌,必须做大企业。其实成就品牌,与企业大小无关,与企业在所处领域的地位有关,是第一名还是第八名,若是第八名在很多领域将变得毫无意义。在手机领域,苹果和三星占据了90%的利润,第三名即无利润可言,摩托罗拉、诺基亚,都已是破产被收购的对象。在大与强,大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认知上,更多的企业家都认为:因为大才强,因为大才有品牌。而从商业的规律则是相反的:因为强,才变得更大;因为有品牌,企业才能更大。

  一个建筑之乡,每年春节上千的建筑老板回家乡过年,聚会时排座次,就是按你完成了多少产值。大家对大的情结很重,意味着大才是地位、才是品牌。其实,现代的品牌战争,人家用了正确的品牌战略可以轻易击败你,改写格局。苹果从一个手机外行进入行业,三五年颠覆了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巨无霸便是例证。

  大与个人为王的情结有关(这是中国人的喜好,产品名很多霸很多王就是此种原因),与客户认知的品牌关系不大。一句话,品牌在于客户的头脑中,占据了客户的头脑才会成为成功的品牌。光一个“大”字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2:能做的越多越有品牌。几乎所有的建企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拥有的资质证书越多越好,总以为能做的越多越好,能做的越多越有品牌。很多企业的广告,都会将自己拥有的10多个经营资质罗列一遍。这种情结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有关,由于政府的误导,将经营资质当作稀有资源进行控制,企业不得已盲目追求。

  其实品牌建设规律恰好与此相反,做得越少将越容易成就品牌。上百年的商业竞争史,充分证明了今后将是专家的天下,杂家将没有安身之地。随着竞争更趋激烈,这一点将表现更为充分。希望做多,与前面说的喜欢做大一样,源于人们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情结,但这与品牌建设规律相违背。

  误区3:叫得越大越有品牌。即使叫得大,会对行业客户有不小影响,却仍然不是品牌建设最关键的,有很多却是负面的。大往往无法体现专业形象,在专家品牌竞争面前则容易失败。全球最大企业之一微软,又微又软,却很厉害。将成为全球最大企业的苹果公司(市场已超5000亿美金),也仅仅是个“水果”而已。有个品牌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城中有一条街,有三个布店,竞争相当激烈。其中一个布店打出的广告是,本布行是全国最大的布行,第二个布店打出的广告是全城最好的布行,第三个布店打出的广告则是本条街最好的布行。你认为竞争中这三个布店谁会胜出呢?当然是第三个。叫得大往往给不出选择的理由,反而容易被各个专业品牌所击破。

  误区4:质量等于品牌。很多企业重视质量,以为品牌源于质量。质量应该是品牌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一是质量是底线,还远未完成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根本任务是抢占客户的心智资源,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选择。二是质量有很高的成本。建筑工程的质量每提高一点,都会有巨大的成本。企业要做好这方面的平衡,因此质量的提升总是有限度的,重要的是达到标准,而不是无限提高,也就是说通过提升质量来提升品牌是有限度的,有巨大成本。三是质量的来源是什么要交待清楚。正确的品牌策略能让客户明白我为什么会比人家的质量好,在达到同等质量的情况下,让客户认为你的好。聚焦、专业的品牌定位,往往获得这方面的好处。专家品牌将我的质量比人家好的理由表达得非常清晰、可信,富有逻辑。

  误区5:品牌延伸、多元化。做大后盲目做品牌延伸是企业界最容易犯的错误。海尔、长虹、TCL、华为都有这方面的大问题,建筑业内自然不能避免。当建筑业利润低下时,大量的企业向房地产、多元化进军,实现稳住建筑业、实施多元化的战略,一大批冠着建企名字的房产公司、酒店和其它企业大量出现。这种品牌延伸和多元化战略往往无法挽救建企利润低下的格局,当房地产下行时,万科、SOHO的抗风险能力一定超过建企的房产公司。

  因此,个人认为中建钢构、中天钢构都不是好的品牌名称。中建、中天已经成功的建立了总承包的领先品牌,在进军细分领域时,要避免品牌延伸的做法,因为这个领域已有众多的专家品牌,一个大品牌的延伸子品牌很难胜出。

  误区6:大量的通用名。建筑业企业有大量的通用名,如某某建筑、某某建工、某某安装、某某隧道等,这类品牌命名方法往往有较大的后遗症。无法建立个性的品牌,无法独有。假想这些品牌名去掉前面的区域名,则变成了无名的公司,而一个地名显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所能独有的。同时地名将自己的品牌进行地域局限,地方区域性品牌的味道太重,严重影响业务向外扩展。这类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到了该着手解决的时候了。

  误区7:品牌太散,未重视号码公司品牌问题。由于企业规模已非常大,需要很多山头让弟兄们去占据,既扩大业务,又让大伙有成就感,为此成立了很多的号码公司。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每个子公司都在经营品牌,都在重复布局,导致利润低下,纯粹为做大规模,但市场价值做不大。聚焦,将资源集中一个词,一个品牌,才是正确的品牌之道。

  误区8:地方品牌局限。国内有一大批地区性建工集团企业,在本地区实力都很强,都是原来的国有建企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受制于本地区发展,因受到区域性品牌局限,很难向外拓展。问题是建筑业作为一个大行业,全国大一统乃至国际化都是行业未来的趋势,所以亟需品牌整合。建筑业市场将按全国一体化演变,建筑企业必须做好新格局下自己的定位。建议一个细分市场下全国大份额,而不是做了很多块,每块都只占到一个很小的比例,都只占到一个地区的份额。

  建筑企业的品牌整合运营

  制定了正确的品牌战略,围绕品牌战略进行品牌整合运营是一个品牌战略执行的过程。这时我们会发现过去很多的错误,很多花钱又多余的动作,做了很多花钱还让品牌减分的事。正确的品牌战略让品牌运营非常清晰、投资低而收效高。

  投资于专家品牌。中国建筑市场如此之大,企业的品牌能力又普遍处于低级状态,因此中国建筑市场还有非常多的专业品牌发展机会。向细分市场进发,建立竞争壁垒,占领细分市场的全国最大份额,将是最有优势的竞争策略。如果你是家总承包企业,现在还不是特级企业,可省些心不用费力搞特级牌照,而应找个细分市场做老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特级资质的牌照将越来越不值钱,品牌会越来越值钱。

  细分市场定义的机会应该还很多:住宅建造专家,甚至别墅建造专家(趋势不太好、政策限制),围护结构专家,基础工程专家,隧道专家,某类桥梁建造专家,机施专家,甚至细分到酒店装饰专家、景观建造专家等,但机会会越来越少,捷足先登最为重要。

  品牌传播。建筑企业品牌传播方面投入还都很小,但也有一些广告投入,广告的制作问题很大,几乎没有投资回报。广告几乎千篇一律。罗列公司牌照、标志性工程照片堆砌、董事长在办公室照片、企业口号,文字很长。两家企业广告放在一起比较,差别不大,工程照片和企业名字换一下,几乎可通用。一大堆特级、一级、二级的牌照罗列出来,不会为品牌传播加分。客户需要的是专业,领域里的最佳,而不是什么都能。企业广告重要的是表明客户选择你的理由,即你的定位,你的客户价值在哪里。

  执行系统建设。品牌要落地,执行系统要有配合。目前大型建企并不能算是航母,而是很多小船拼接而成。强大的品牌要有很好的企业利润,很好的协同管理、统一管理,才能形成品牌。承包制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会有品牌的天花板,项目经理更多的代表个人的管理风格、流程和品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精细化管理、企业集约化化管理上进行突破。

  重视企业市值。上市建企家数已不少,但中国建企的资本市场价值较低,市值产值比很低,这是赢利能力低下造成的。市值是企业品牌价值的客观反映,市值很低而自己感觉品牌价值很大是有些问题的,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的是危机意识。在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市值低下意味着生存能力低,意味着被并购的命运。提升管理和赢利能力是必须的,经营理念、战略、管理和资源整合都是系统工程,考验很大。

  文化重塑。全国化、国际化的大品牌,一定是开放包容的,不能是地方性的。文化改造是为了赢得人才。让全国的行业新人都愿意进来,愿意长时间呆住,文化的重建在许多企业是必须的。承担行业责任,放弃关系竞争力,更多的靠管理、靠质量、靠赢利能力,最后是靠品牌制胜,将赢得人才。(作者:上海鲁班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杨宝明)

【相关阅读】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