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企业管理

解读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

发布日期:2014-09-23来源:编辑:龚炜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三高三低”的特点为建筑业用工管理带来了挑战。

  农民工群体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出现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队伍的成份开始发生变化。80、90后出身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60%以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带有一定的传承,同时也有着明显不同的代际差异。而对于建筑行业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又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结构及素质特点

  建筑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后,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农民工占17.3%,是仅次于制造业的39.1%。但建筑业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高。据浙江建设投资集团统计,2010年底该集团农民工队伍总数为12万人。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8840人,占15.7%。

  表1 浙建集团上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的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

上一代农民工

备注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文化

程度

高中及以上

5700

30.16

24000

20

全国:26%以上

初中

12600

66.67

76000

65

/

小学及以下

600

3.17

18000

15

/

 

 

技能

等级

高级技工及以上

1000

 

5.3

14000

11.67

/

中级技工

2300

12.16

16300

13.58

/

初级工

未定级

4800

10800

25.4

57.14

37500

52200

31.25

43.5

/

/

  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见表1),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较高的文化程度与较低的技能水平并存。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30%,比第一代农民工高10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的占3.17%,比第一代农民工低12个百分点。相对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这使整个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程度近年得以提高。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们具有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技能水平没有因文化程度较高而较高,反而比第一代农民工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比例比上一代农民工的比例要分别低6.67、1.42、5.85个百分点,而未定级的普工比例要高达13.64百分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他们许多是从学校出来就进入城市打工或者本来就随父母在城市读书,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有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有的在农村本来就是木匠、泥瓦匠。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建筑业时间不长,技能上还有一个积累过程,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稳定在建筑工地干活,流动频繁,造成专业施工经验无法积累,使得技能等级难以提高。三是由于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相应发展,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也没有传统师傅带徒式的技艺传受过程,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出现了与教育程度相反的“逆发展”。

  较高的理想追求与较低的幸福感并存。传统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挣钱养家。赚钱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不再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他们羡慕城市同龄人,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成家立业,而对土地和农村没有依恋。他们虽然也追求较高的薪酬,但对于职业发展、体面劳动、精神生活、休息权利有了更高的追求。但现实情况是这种追求过程没的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预期的幸福。原因在于:一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独生子女比例大,从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务工前长期在学校读书,生活经历简单,遇到的挫折不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二是新生代农民工长期脱离农村和农业劳动,农村、土地对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而在城市又难以获得自己向往的生活和工作,享受不到城市人的政治、户口、福利、教育等各种平等福利,处于城市的底层,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现代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在与城市青年相比中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后,当面临非工非农的社会处境、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权益被侵害时,他们的内心容易处于焦虑和恐慌之中,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产生迷茫和苦闷。个别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走上犯罪道路。近年以来,全国各地市中级法院陆续公布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逐年增加的相关报告,犯罪案件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0%-60%。

  较强的权利意识与较弱的职业精神并存。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层次从上一代农民工的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对法律知识、平等观念和维权意识明显比上一代农民工增强,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维权方式也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但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职业素养较低,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不够,敬业精神明显较上一代农民工差。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 次,而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 次,其跳槽频率是上一代农民工的近6 倍。一些项目经理反映,雨雪天气,新生代农民工的出勤率就会明显下降。遇到项目工地抓抢工期,很少有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主动加班加点干活。一些人辞职不提前通知,说走就走,缺乏责任意识和合同意识。

  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下降,将给建筑行业用工带来新压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呈现出“两升一降”的趋势: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比例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建筑行业虽然收入不算低,但工作强度大、危险程度高、就业环境差、社会地位低,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相对制造业、服务业明显不足。据统计,近两年浙建集团新使用的农民工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不断下降,已接近15%,大大低于前几年27%的比例。据施工项目部反映,在工地干活的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大多是85年以前出生的,而85年以后出生的几乎没有。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大量中西部农民工回流家乡,在本地区、家门口打工。 “用工荒”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难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方兴未艾,建筑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量还在继续增长。但建筑业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将日趋严重,招工难问题将严重影响建筑企业正常的施工生产。因此,作为建筑企业自身需要在加强劳务队伍管理、提高用工水平、增加民工收入、改善生活生产环境条件、建立关爱民工机制等等多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同时,也给建筑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机械化作业和工厂化生产能力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多样化,给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活跃,需求多样,其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与上一代农民工已经不同,这给企业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给企业依法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三是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要求变高,给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是为了改善比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对生产生活条件要求较低。而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注重对体面劳动、精神生活、休息权利的追求,赚钱不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这些变化对企业特别是项目部如何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行为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组织劳动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直接使用管理农民工的项目部领导和管理人员中不少人对农民工的作用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做思想政治工作本领和经验,只对他们看作“打工仔”实行粗放简单式的管理。企业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团组织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建立民主沟通日制度等沟通机制,主动解决一些事关他们思想、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难事、要事,让新生代农民工体会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给企业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建筑业劳动力素质问题牵涉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生产安全、队伍稳定,已成为当前建筑企业非常突出的问题。第一代建筑劳务工素质技能、吃苦耐劳精神普遍较好,但年龄已显偏大,重体力岗位渐显不适。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建筑市场的劳务大军大部已退出,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生代劳务工人。新生代建筑劳务工年青体力好,文化基础较前辈高,但由于流动性大、职业稳定性低,拜师学艺主动性不够,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一位钢筋工班的班长说,几年前,一个带班的班组长可以带三、四十个新工人,而现在,带一、二十个都很吃力,原因就是新使用的农民工没有专业技能。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技能,致使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来提高他们的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现状,又使企业缺乏化成本组织培训教育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企业文化认同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筑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前提。企业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校、项目部民工学校的作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贴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提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目的。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管理问题的建议

  作为建筑企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建立健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生产安全、生产生活设施、社会保险、教育培训、人文关怀、职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机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在建筑企业的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造就新一代的现代建筑工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许多问题仅仅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来努力。因此建议政府:

  将农民工管理全面纳入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议政府在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下功夫,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消除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种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将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等纳入政府规划,提供资金保证,逐步实现农民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让他们从流动状态转为稳定状态。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让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

  加大扶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目前农民工的专门培训机制尚未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靠企业自行组织。建议政府出台倾斜政策,支持大型建筑企业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公共财政经费补贴。同时,建筑企业可以与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共同建立劳务基地,组织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基本技能培训,使农民工能在上岗之前就初步了解和掌握岗位技能。

  加强对劳务公司的培育和管理。目前,多数劳务分包企业由于管理成本较高,税负风险极高,面临着不接业务属无米下锅、承接业务属赔本买卖的生存困境。而割据建筑劳务市场的众多“包工头”劳务队伍,管理比较混乱,甚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利、拖欠挪用农民工工资。建议建设、劳动、税务部门对劳务企业的成本与利润进行调查摸底,合理确定劳务分包取费标准,综合考虑税金、社保及管理费、利润等因素,科学合理落实劳务分包施工取费标准,保护劳务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劳务分包企业能健康发展。特别要鼓励大型建筑企业自建劳务公司或劳务管理机构,通过自有劳务公司或管理机构培育和管理若干家外部劳务分包企业。从而逐步淘汰“包工头”带队的建筑劳务形式。通过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和培育正规的劳务分包企业,形成建筑施工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共同加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使用、教育和管理。

  为建筑企业关爱保障农民工提供政策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激烈、税赋比例高,产值利润率平均在2.5%,有的甚至不到1%,普遍处于微利水平。建议政府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改变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诸多不平等要求,建立有序竞争机制,保证建筑企业有合理的盈利空间,为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关爱保障农民工的各种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者:浙江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王骏)

【相关阅读】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