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是社会赋予一个群体的标签,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他们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等各行各业。提起“农民工”,很多人会联想到的关键词是粗糙的双手、安全帽、不太干净的形象等等。作为从农业劳动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改变城镇用工制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新的标签,特指80后、90后农民工群体,占据了全国1.5亿农民工的61.6%,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
从改革开放的“民工潮”到前几年的“民工荒”,我国的农民工管理始终是建筑等行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应该缺失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视和建设。农民工的管理已经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过渡到现在的“文化管理”,构建具备“接纳”与“尊重”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目前施工等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在管理上的一道坎儿。
“不尊重”与“不接纳”的文化现状
几年前富士康的悲剧集中凸显了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困境。富士康现象就事论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压垮轻生农民工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关注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普遍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农民工管理上存在短板,而管理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漠视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现状一:农民工形象被社会妖魔化——“低形象、低素质”。曾几何时,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形成了一种满口脏话、粗鄙卑下、邋遢、低人一等的民工形象。我们常常看到报纸和杂志上有这样的标题“XX(明星)出门蓬头垢面似民工”,还有各种关于民工骇人听闻的新闻“一民工讨债不成绑架老板”“一民工连抢四名少女”等等。农民工为何会有那么多的负面新闻?根源在于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有着心理上的漠然和偏见。
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使得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文化体系中产生了种种不适应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被一些无良媒体和公众夸大,在这种社会舆论环境之下,在企业中农民工也被投以异样的眼光。我们很难以一种人性关怀的视角,客观冷静面对农民工这个城市文化不可缺失的主体之一。而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人性上的尊重和人格上的平等。
现状二:高压锅里的工作——“高压力、高强度、高负荷、高流动”。“体面劳动”最早是由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所谓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尚未实现体面劳动。
劳动报酬是职业尊严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农民工未能实现体面劳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近年来,在一些相关政策的督促下农民工的基本收入虽然得到了保障,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的收入仍然偏低。为了提高收入,不少农民工自愿加班,这就造成了劳动负荷的增加,当负荷超出一定范畴,又造成了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格式化、细分的生产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造成了人的机械性和麻木性,限制了农民工个性的发挥,把农民工变成了“高压锅里的土豆”。在一些经济专家的论述中,关注就业岗位远超过关注收入水平,当专家们不时为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所谓国际竞争力而窃喜时,农民工已经沦为拉动GDP增长的“工具”,如果人只是被当做机器或工具,谈何尊严?
现状三:农民工心理上的边缘化——“城市和乡村的夹心饼干”。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更是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农民工城市化的转变过程。农民工是“城市里的农民”“农村里的市民”,是 “夹心饼干”,他们的生活如同钟摆游弋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买上房子”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并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可是房价高涨使绝大多数农民工难圆“购房梦”。户籍制度是现阶段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制度障碍,需要尽快改革突破。
与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其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对接尚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相伴而生的是农民工自我同一性的缺失。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作为环境定向层面的社会同一性,指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归属感。在城市非农产业的高工资和城市文明的诱惑下,当新生代农民工已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当其发现自己的职业期待并没有被满足甚至被新的环境所疏离和排斥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就会因自我统一性的缺失而发生严重的失衡。
现状四:农民工工作上的困局——“低收入、择业难,权益难以被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虽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体制影响,远低于城市里的同龄人,也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而因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性大,由此导致的管理难、调遣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类用工单位;同时因自身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由此引发的工资拖欠、劳动时间随意延长、工作环境恶劣,职业病、工伤事故等现象,在农民工身上时有发生。
颠覆和扭转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红利起到了巨大作用。人口红利在拉动中国GDP增长的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民工成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比较优势。人口红利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开发。人口的生产红利是人力资本的释放,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人作为一个崇尚智慧的民族,历来缺乏对体力劳动者应有的尊重。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文明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中国人意识到“劳力者”的伟大。这是文化的进步,是文明发展的呼唤。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句俗话“往上三辈都是庄稼人”,这并不夸张。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只有改革开放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城乡的二元体制造就了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这种断裂不仅仅是户籍上的壁垒,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还是意识上的“鸿沟”。企业对农民工的冷漠和歧视行为,正是这种意识“鸿沟”的外化。
构建尊重与接纳的企业文化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真正温暖人心的事业。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期待着企业文化能够迈过“尊重与接纳”的门槛,朝着“文化强国”战略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行。
如何迈过“尊重与接纳”这道坎儿
以“尊重与接纳”为内容的企业文化,就像一种黏合剂,对农民工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集体,将企业视为自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本,从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首先,以人为本,营造氛围,让每个农民工有归属感。在企业营造浓郁的“尊重”氛围,“尊重”能使心灵充满关爱。施工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营造适宜每一位农民工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当农民工有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的欲望时,企业给予其抒发自己见解的机会和平台;当农民工有培训需求的时候,企业就要让有求知欲望的农民工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了知识就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当农民工有争先创优的志向时,企业就要表彰他们。企业文化的任务,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大力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和文明向上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工作热情和愿望,而营造氛围无疑是先决条件。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提醒我们企业,不创造人文的环境,青年员工就没有情感寄托、没有归属感,那么你给的工资再高也留不住他们,甚至带去是伤害。
其次,尊重制度,发挥领导力,完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要尊重个体,首先要尊重制度。尊重制度,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场所,职工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农民工要安全高效地生活、工作,就和其他员工一起遵守共同的规则。与此同时,农民工也要和其他员工一起享有共同的权利。作为领导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农民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农民工生活在充满尊重,充满自信和友善的环境中,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就会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
要实现关键岗位的干部和农民工的尊重、互动。领导干部要学会关心农民工、爱护农民工、帮助农民工、处处以情感人,事事以身作责。农民工生活在充满理解、尊重和友善的环境中,就会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尊重农民工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调动积极性,让他们多干活,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民工的自我价值,打造高素质高品质的员工队伍,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尊重和接纳农民工,就要在评价和考核他们的时候,把立足点放在激励上,而不是甄别和惩罚上,以激励反馈为主,淡化鉴别、选拔和惩处的意味。农民工的激励机制不能单纯以功利为诱饵,要让农民工在提升需求层次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去工作,自觉自愿地追求有利于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和途径。考核鉴定都应以肯定成绩和进步为主,要坚决淘汰那种严重损伤自尊的非科学的“末尾淘汰法”。那种有损农民工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残酷竞争做法,与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让农民工感到生活在这个企业是幸福的,自己的生命是有质量的。让农民工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这其实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再次,真正想其所想,切实解决农民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企业应在提高员工收入、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员工权利、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快发展转型等方面做出努力。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离不开合理报酬,但又不能仅仅是“加薪”,也要在改善工作环境条件、保障合法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体现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尊重农民工就必须围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做好解释、说服、疏导工作。
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时常换位思考,从普通农民工的角度看待问题。应当经常问问自己,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家庭负担较重的农民工,我对他照顾过没有,尊重过没有。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解决好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是实现“尊重”的重要途径。
某企业在企业文化实践中,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通过安康家园、爱心家园、知识家园、服务家园和温馨家园的建设,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思想意识、职业成长、沟通协作和生活幸福,解决了员工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如果农民工在企业中也能感受到这样的人文关怀,各个层次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么农民工天然的质朴、感恩属性,将与企业的人文关怀产生深刻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企业在文化理念建设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的理念建设实际上是帮助企业中的个体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要代表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它是每个人行动中必须遵循的价值标准。如果能够在企业文化理念中体现出农民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农民工会真正觉得自己融入了企业文化之中。
“尊重与接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社会大众的意识转变、企业的身体力行和农民工的自我提升。尤其是农民工所在的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了这道坎儿,企业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过不去这道坎儿,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施工通过“尊重与接纳”文化的构建,真正关爱农民工的成长,从而实现企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捷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企业文化事业部总经理 付立红)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